毒血症 介绍 毒血症(toxaemia)是指细菌毒素从局部感染病灶进入血液循环,产生全身性持续高热,伴有大量出汗,脉搏细弱或休克。 细菌毒素从局部感染病灶进入血液循环,产生全身性持续高热,伴有大量出汗,脉搏细弱和休克.由于血菌毒素可直接破坏血液中的血细胞,所以往往出现贫血现象。血液培养找不到细菌。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严重损伤,血管栓塞、肠梗阻等病变,虽无细菌感染,但大面积组织破坏产生的毒素,也可引起毒血症。 毒血症毒血症又称"多发脓肿",过去有人称作"脓毒败血症",属于病情较重的全身性化脓性感染之一。成团的大量细菌集中在一起即形成细菌栓子,当细菌栓子间歇侵入人体血循环中,并停留于身体某处,引起一系列的症状时,称为脓毒血症。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临床突出的表现是多发脓肿的形成。 病因 由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发热以外的多种症状称为毒血症状,如皮疹、头痛、关节痛、意识障碍、呼吸循环衰竭、肝脾淋巴结肿大等,是多种传染病常见的共同表现。 早期病儿可在局部存在化脓性病灶,如化脓性扁桃体炎、痱节、急性骨髓炎等,这些病灶是引发脓毒血症的祸源。 预防 一切明显的或隐匿的化脓性病灶如能及早予以清除,其发生就可以减少。小儿时常见的传染病如麻疹、流行性感冒、百日咳等每易继发较重的呼吸道细菌感染,从而继发感染,对这类病儿,必须加强保护。对不论多么细小的皮肤创伤必须予以重视,早作适当处理。环境卫生、个人卫生、营养状况及小儿保健工作的不断改善,发病率必然会随着下降。 检查 相关检查 摸空征 血常规 尿常规 粪便血液 1、血液: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并有核左移倾向。偶亦遇到白细胞总数不增,甚至反而减少,这可能表示预后不佳,在治疗后恢复过程中,淋巴细胞和嗜酸细胞明显增高。进行性贫血。 2、尿:可出现蛋白尿,亦可见少许白细胞及管型。 3、粪便:稀便较多,含少许粘液。 4、细菌培养:除血培养外,从病灶部位及病变体液中有可能分离出病原菌。 鉴别诊断 应注意和胃肠道感染、中毒型菌痢、重症伤寒、粟粒性结核、脑炎和隐性局部感染灶等作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