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国医网 www.gyw120.com !

    医生留言  |  手机客户端  |   

 

头条   有道

中医   中药

就医指南   健康顾问

专科专家   用药指南

妇科   男科   儿科   骨科   肝病   肾病   胃病

心脑   肿瘤   风湿   皮肤   肛肠   眼科   口腔

方剂   药典

疾病   症状

健康信息   医学园地   急救

药学园地   国医家园   保健

明医   传承

名家   视点

  肝病常识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科 > 肝病 > 肝病常识
 

论中医肝的含义及为病特点 张家鹏 张立峰

来源:张立峰   发布时间: 2020-02-15 15:12:00
    祖国医学是研究人体生命现象、生理病理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整体观是其一大特点。肝在整体中有着重要作用,中医对肝的认识有两方面:(1)以藏象学说阐述肝的功能和与其他脏腑及四时气候等的关系;(2)描绘了肝的解剖。
    一、古人对肝的认识
    较全面讨论肝的著作,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后世医家又有所发挥。《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指出了肝为刚脏,与情绪反应中的“怒”有关。《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指出肝主筋,与人体耐受疲劳的程度有关,是藏魂之处。它的盛衰反映在指(趾)甲上。它能充养筋膜,可造血生气,是阳中少阳,通于春气。春天,万物生发,阳气初盛,肝与春天相通为少阳,故春天肝功能渐盛,为治肝时考虑时间因素提供了线索。《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指出人进食后,靠脾胃转化为水谷精微,在肝的参与下,方能散精至周身。精,是人体生长、发育、修复、生殖,以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肝的散精功能衰退,可引起机体的各种疾患。《内经》中有:“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素问•脉要精微论》);“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素问•五脏生成》)之说,在世界医学史上,最早指出肝与视觉的关系。肝藏血,肝血充足,方能视力敏锐。
    《内经》对肝与养生之间的关系也有论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告诫人们,春天起居要有规律,适当锻炼身体,并保持良好的心情,对于春天赋予人的生发之气不要随便损害、劫夺和克伐它,否则要伤肝,对今天的保健医学也有借鉴价值。
    后人对肝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朝鲜)许浚撰于1610年的中医学著作《东医宝鉴•内景篇》曰:“肝之余气,溢入于胆,聚而成精”。观察到了肝能分泌胆汁,与现代医学的认识不谋而合。唐•王冰认为:“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肝之血海故也”。肝藏血,为了能有调整周围血量的余地,以满足机体不同活动状态的需要。中医理论认为“肝主疏泄”,朱丹溪曰:“司疏泄者,肝也”。唐容川曰:“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均强调了疏泄的作用。疏为疏通之意,可理解为“交通警”,泄为排泄和流通。一方面指对某种生理活动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没有肝的疏泄作用,此生理活动就不能进行或发生紊乱,如对肠、胃、心、脾等脏腑机能活动的影响,对三焦水道通利的影响及对经、精运行的影响等。另一方面,则是肝的功能,如分泌胆汁。因此,肝的疏泄功能好坏,可直接影响其他脏腑的功能。另外,气机升降有序是机体健康的条件之一。《内经》指出,人体气机运行和周天气机运行是一致的,故云肝位于左、主升,此概念对理解肝病特点和治疗均有指导意义。
    对肝的解剖部位较确切的描述当推王清任的《医林改错》:“肝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肝又长于总提之上,大面向上,后面连于脊,肝体坚实”。与现代解剖学所述相近。
    二、肝病特点
    肝是一个对全身阴阳气血都有调节作用的系统,肝脏为病,表现复杂。
    (一)肝气不升而郁结
    叶天士认为:“肝从左而升,肺从右而降,升降得宜,则气机舒畅”。如情志不舒,感受外邪,使肝失条达,肝气郁结。其为病,病变错杂。正如朱丹溪所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而胸闷噫嗳,胁肋胀痛甚则引及胸背肩痛或疼痛走窜不定,或出现咽中似物梗阻,为其共性。此为肝郁则疏泄失常,气机失调,升降不利,可由气郁而致气滞,肝气往往经肝经走窜,故有是症。兼证有以下数种。肝气郁结可使:
    1.气滞血瘀,经隧阻塞,木郁克土,脾失健运,郁久化火;消灼阴液,致肝肾阴虚。最后可使肝肾阴竭,阴阳离决而死亡。气滞血瘀,可逐渐产生癥瘕积聚。见于肝癌、胰腺癌等病。
    2.气郁络阻,清窍被扰,可导致暴盲。
    3.肝藏相火,肝气郁结,使相火内动,引起遗精。也可因疏泄失常而导致阳痿。
    4.肝郁血瘀日久,可阻碍三焦气机的通利、水液的运行。此由于肝“允许”水液运行的作用减弱,水液代谢发生障碍,运行紊乱,溢于肌肤,而出现水肿、腹水等症。
    5.叶天士《未刻本叶氏医案》:“妇科杂病,偏于肝者居半”。肝的疏泄,有助于血海、冲脉的气血运行。肝疏泄失常,常引起月经不调、痛经、闭乳等妇科疾病。
    6.叶天士说:“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仲景有“治肝当先实脾”之说,都指肝气久郁,木乘肝胃,胃土久伤,肝木愈横,出现胃失和降、脾气不运之证。如呕逆吞酸、食欲缺乏、腹痛腹泻。见于肝炎、胰腺炎、慢性胃炎、溃疡病等疾病。
    7.朱丹溪云:“气有余便是火”。肝气郁结,亦可化热化火、肝阳上扰。患者有肝气郁结的基本症状,伴有眩晕、面热、口燥、咽干。多见于更年期综合征及高血压等症。值得一提的是,每于晨起鼻衄,与此时阳气始升,肝气升动过甚,反侮及肺,伤络动血有关。肝火较盛时,出现头晕、头痛、急躁易怒、耳鸣耳聋、目赤等症。见于高血压、急性结膜炎、上消化道出血等症。
    8.肝气郁结,肾水不足,心火上扰,痰火蒙神,引起脏躁。见于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疾病。
    9.肝气郁结,肝气厥逆,可造成喘咳、气厥等病变。
    治疗肝气郁结,主要立法是疏肝理气。有气滞者加以行气,有血瘀者活血祛瘀,阳亢者加以平肝潜阳,有火者清肝。祖国医学是以症候群为辨证依据,古人治病的直接目的就是缓解症状。因为病是否痊愈还是缓解,时代所限,他们不清楚。症状缓解、疾病同时愈者为痊愈,还有症状缓解而疾病实未愈者。目前,有各种理化检查来延长人的感官检查。如未愈,要继续治疗。此为治疗要点之一,不可缺也。
    《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力孤危。故非出入,则无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提示我们,治疗肝气郁结,最主要的是把紊乱的气机调整过来,使肝气得升,肝木条达。用味薄质轻的药物来宣通气机,治疗妇科疾病,即所谓的“轻灵透达法”,本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的精神,采用桑叶、橘叶、佛手、陈皮、紫苏、炒神曲、炒麦芽、炒茵陈、竹茹、桑枝、茯苓、扁豆、木瓜、菖蒲、猪苓、泽泻、滑石、西瓜翠衣、丝瓜络等气味俱薄之品,以宣通郁滞,透达气机。此外,疏肝药尚有柴胡、香附、郁金、青皮、川楝子、元胡等。《临证指南医案》云:“凡肝阳有余,必须介类以潜之,柔静以摄之,味取酸收,或主咸降,务清其营络之热,则升伏矣”。临床上重用介类药潜阳,确常获效。一般讲,清肝常用黄芩、栀子、夏枯草、青黛等。肝火上升于目,可加用草决明、青箱子、夜明砂等。如肝气太盛,用柴胡舒肝散加减。肝气犯脾用逍遥散。有血瘀者,加用活血化瘀之品,必要时加用虫类药,并佐以行气补气之品。治病的原则应是法于古人而不应泥于古人。如血瘀阻滞脉络,可急用大剂破血祛瘀、疏肝行气,继用活血化瘀、调肝理气。血脉渐通,再用益气养血之剂。一般讲,只要辨证准确,常可获效。
    (二)肝风的证治
    《内经》讨论的肝风有两方面。《素问•风论》说:“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指的是风邪由外入内伤及肝所引起的症状,与目前常讲的肝风,即以肌体不正常运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症候群不同。《内经》讨论病机时,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之说,认为风症是肝的功能失调所致,指内风而言。风以动摇、变化为特点,故辨证时,要注意有无肌体不正常运动和不正常状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风胜则动”即是此意。常伴有头晕、站不稳、目胀、眼花、耳鸣等症。
    1.热极生风
    高热伤阴,筋脉失养,出现昏迷、惊厥、四肢抽动、角弓反张等症状,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
    2.肝阳化风
    肝肾阴虚,导致肝阳上亢,阳亢无制则生风。出现头痛眩晕,同时有肝肾阴虚症候群。重则出现中风不语、昏仆偏瘫等症,见于高血压、脑血管意外。
    3.肝阴血虚生风
    肝阴血虚,筋失濡养,虚风内动,不仅有头晕、多梦目眩等肝血虚证候,急躁易怒、爪甲干枯等肝阴虚症状,还有震颤、抽搐、行走不便等症。见于某些垂体肿瘤、贫血、小脑疾病、脑卒中(中风)等。
    治疗此类疾病,主要为熄风。消除风动原因可达熄风之目的。有热者清热,阳亢者平肝潜阳,阴血虚者滋肝补血。有熄风作用的药物有:钩藤、僵蚕、地龙、全蝎、蜈蚣、羚羊角、白蒺藜、天麻等。具体方药:清热可选用清瘟败毒饮加减。肝阳亢者加用菊花、石决明、生龙骨、磁石等。阴虚用一贯煎;血虚用阿胶鸡子黄汤。根据风动情况选用熄风药物,注重准确辨证,随症加减。
    (三)肝虚证证治
    《内经》中已经提出肝虚证及治疗原则。《素问•五脏生成论》云:“肝欲酸”。《难经》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酸生肝,肝阴虚补用酸、甘味药能入脾补脾,培土可以荣木。包含两点:①肝有阴虚证;②酸、甘合用是治肝阴虚证的组方原则。《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灵枢•本神》曰“肝气虚则恐,实则怒”。提出肝有气虚证。如伴有寒象,则出现肝阳虚。肝主藏血,故有肝血虚证。
    肝阴血虚性质和其他脏器虚证相似,但表现的部位和肝之所主有关。如眼干目涩、视力减退、爪甲干枯、肢麻、头晕、月经少等。肝连冲脉,阴血不足,导致经少、闭经,常伴有肝风、肝郁等症状。“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如浮阳上越则出现虚热之象,兼有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盗汗。值得注意的是,其他脏器如心、肺、肾阴虚虚热可导致类似症状,注意鉴别阴虚属哪个脏器。
    陈修园曰:“肝体阴而用阳,此以甘酸补肝体,以辛药补肝用”。只是重复了《内经》的说法。较具体治法见《西溪书屋夜话录》:“补肝阴,杏仁、地黄、乌梅;补肝阳,肉桂、川椒、苁蓉”。补肝阳,尚可选用枸杞子、女贞子等。补肝血,可选用当归、制首乌、阿胶。如有虚火,苦寒之品不宜重用。仲景云:“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以防苦寒化燥伤津和败胃。《温病条辨》中冬地三黄汤(麦冬、生地、甘草、黄连、黄芩、黄柏、苇根汁、玄参、银花露)即苦甘合化之剂,主治阳明温病,小便不利。其组方思路,可兹效仿。
    肝经绕阴器,上巅络脑,连于目系,肝气虚,表现精神萎靡、易怒、头痛、头晕等症。如伴有畏寒肢冷、筋脉拘急、阴囊冷湿等症,则为肝阳虚。治宜暖肝温经。
    (四)肝湿、热、瘀证治
    如果脾虚失运,此时病邪袭入,湿热蕴结,致使肝胆、脾胃为病,可引起黄疸,见于急慢性肝炎、胆道胆囊疾患等。黄疸一词,最早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元•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进一步把黄疸分为阳症、阴症。即阳黄(湿热)、阴黄(寒湿)两类,这个概念目前尚在使用。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进一步指明了黄疸的病机:“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与胃之浊气共并,上不得越,下不得泄。熏蒸遏郁……身目俱黄。热流膀胱,溺色为之变赤,黄如橘子色。阳主明,治在胃。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指出黄疸与湿、热、瘀的密切关系。目前,急性肝炎黄疸(多为阳黄)以热重于湿、湿重于热、湿热并重分型。而“湿热余邪残未尽,肝瘀脾肾气血虚”成为慢性肝炎。有湿,表现在身困倦疲乏,腹满胁胀,不思饮食,皮肤发黄,舌苔厚腻,脉滑。发热,表现在尿少黄赤,发热口渴,脉数。有瘀,表现在腹胀胁痛,舌暗瘀癍。有气血虚表现在乏力消瘦,面黄白,心悸。湿、热、瘀和气血虚可同时并存。辨证时要根据各类症状表现强度,分清主次,调整方药。
    治疗此类症候群,要全面考虑,热重者清热,湿重者祛湿,有气血虚者先去邪,后补气血。争取尽快缓解症状,应进一步研究中药是否能阻止肝炎病理变化及逆转其病理变化。清热利湿常用茵陈、金钱草;清热燥湿常用栀子、黄柏、黄连。利湿以淡渗为佳,常用茯苓、猪苓、车前子等。
    (五)肝病与心、肺、脾、肾病的关系
    肝的病变,可致其他脏腑病变;其他脏腑病变亦可影响肝的功能。
    1.肝与心的关系
心、肝阴血不足,往往互为影响,若心血不足,则肝血因之而虚,肝血不足,也会导致心血不足。辨证时,注意其特有症状。心血不足,表现在心悸、怔忡,面色无华;肝血亏虚,表现在失眠多梦、头晕目眩、手足震颤。心主神志,肝主疏泄,都与精神情志活动有关。因此在某些精神因素所致病变中,心、肝两脏常相互影响。如心血虚、肝阴虚时,烦躁失眠与急躁易怒同时出现。故某些心绞痛患者,如伴有明显烦躁易怒等症状,用疏肝之法治疗常能收效。
    2. 肝与肺的关系
    一般认为,肺金的清肃可以抑制肝阳上亢。肝气易升,借肺气清肃下行,肝气得以平。如肝阳上亢太过,木即侮金,古人称:“木火刑金”。有肝阳上亢症状,伴有咳嗽、咯血、鼻衄等症状,平肝潜阳泄肺往往可收效,可选用黛蛤散等。
    3.肝与脾的关系
   《素问•宣明五气》已有论述:“五精所并:……并于肝则忧,”五脏之精气相并而导致脏气偏胜,若并于肝,使肝气横逆犯脾,脾病而为忧,因忧是脾志。《内经》又指出,肝为阳脏而主春,发病的根源在于冬,冬季摄生不当而伤肝,春季易于发病。由于“酸味先入肝”,酸味性涩敛,过食酸味,可使肝气过盛,克伐脾土,而出现肝盛脾衰的病变。肝主筋,故《素问•宣明五气》指出:“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又如肝气郁结,可致肝脾不和,肝胃不和。此类症候,两胁胀满疼痛,急躁易怒,脉弦为共同症状。伴有消瘦乏力、食欲不佳、便溏,可知犯脾。伴有胃脘痛、嗳腐吞酸、嗳气呃逆,可知犯胃。分别治以疏肝健脾,疏肝和胃,疏肝为其治疗重点,分别选用逍遥散和柴平煎加左金丸加减。
    4.肝与肾的关系
    五行学说中有水生木之说,指出肝的正常功能的行使,需要肾阴的滋养和肾阳的温煦,先天之精藏于肾,并不断得到后天之精的充养。《灵枢•决气》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邪客》又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张氏医通》云:“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故血液是水谷、精、营气所化生,肾精气不足,而导致肝阴血不足,而肝血不足,肾后天之精补充受阻,久而导致肾精气不足。肝肾两脏盛则同盛,衰则同衰,故有肝肾同源之说。如肝阴虚阳亢,治疗时除滋阴潜阳平肝,还应注意滋肾阴。因为肾阴虚可导致肝阴虚,从而肝阳亢。
    三、中医治肝方法
    古人治肝,有很多很好的经验。清•王泰林《西溪书屋夜话录》有多种肝病证治方法。他根据患者症状将肝病扼要分为肝气、肝风、肝火。
    1.治肝气
    疏肝理气,用香郁散;疏肝通络,用旋复花汤;柔肝,用当归、杞子、柏子仁、牛膝;缓肝用白芍、炙甘草、橘饼;培土泄木,用六君子汤加吴茱萸、白芍、木香;泄肝和胃,用二陈汤加左金丸,或金铃子、白蔻;抑肝,用吴萸汁炒桑皮、苏梗、杏仁、橘红。
    2.治肝火
    有以下几法:清肝,用羚羊角、丹皮、黑栀、黄芩、竹叶、连翘、夏枯草;泄肝,用泻青丸(当归、龙脑、川芎、山栀子仁、大黄、羌活、防风)、当归龙荟丸、龙胆泻肝汤;清金制木,用沙参、麦冬、石斛、枇杷叶、天冬、玉竹、石决明;泻子,如肝火实者,兼泄心,用甘草、黄连,乃“实则泄其子”;补母,当益肾水,用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乃“虚则补母”之法;化肝,用化肝煎(青皮、陈皮、丹皮、山栀、白芍、泽泻、贝母);温肝,用肉桂、吴茱萸、蜀椒。如兼中虚胃寒,加人参、干姜。
    3.治肝风
    熄风和阳,用羚羊角、丹皮、甘菊、钩藤、白蒺藜;熄风潜阳,用牡蛎、生地、女贞子、玄参、白芍、菊花、阿胶;培土宁风,用人参、甘草、麦冬、白芍、甘菊、玉竹;养肝,用生地、归身、枸杞子、牛膝、天麻、制首乌、胡麻;暖土御风寒,用《金匮》近效白术附子汤。
    此外,王泰林提出了补肝阴阳,敛肝镇肝之法。值得一提的是搜肝法,用于外风引动肝内风,外风去内风平。选用天麻、羌活、独活、薄荷、蔓荆子、防风、荆芥、僵蚕、蝉蜕、白附子。临证时,根据症状随证加减。
    张锡纯很重视肝的升降,认为:“肝从左而升,肺从右而降……肝气不升则先天之气化不能由肝上达,胃气不降则后天之饮食不能由胃下输”。张锡纯认为,肝为将军之官,中寄相火,病变常出现肝阳肝火上亢或肝风内动上扰诸证,用镇肝之药,并佐升肝之品。升肝之药,常用生麦芽、知母。张锡纯曰:“疏达肝郁之药,若柴胡、川芎、香附、生麦芽、乳香、没药皆可选用”。治本之法,当遵《金匮》“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故张锡纯指出:“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自理”。张锡纯认为补肝气以黄芪为冠。治肝,重视升脾。如治胃气不降之证加小量柴胡升肝。重视治肝的程度:“平肝之议出焉,至平肝之犹不足制其横恣,而伐肝之议出焉”,即是佐证。古人治病的思路,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启示。
    附:笔者经治病例
    徐某某,女,50岁。心前区憋痛反复发作4年、加重5天伴喘憋入院。4年前患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危险期过后,长期服用地高辛0.125mg/d,消心痛30mg/d,间断服利尿药。并多次发生心力衰竭。入院时,心前区憋痛,喘,不能平卧。右胁闷胀,急躁易怒较为突出,时有潮热感,恶心,头晕,口干,双腿无力,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弦结代。诊断:肝阳上亢,心阴虚,左心衰竭。考虑到患者急躁心烦口干较突出,右胁胀,肝气盛而伤肺气,故憋喘不能平卧。肝木盛则心火盛,心火伤阴,心阴不足则心前区痛。治疗重在疏肝平肝气,兼养心阴。方用小柴胡汤加生脉散。
    柴胡15g,黄芩10g,白芍10g,半夏10g,党参12g,大枣15g,五味子10g,生姜10g,甘草6g,麦冬10g。服药8剂,心前区憋痛缓解,可平卧,睡眠较平稳,烦躁减轻,仍有心悸、急躁,治以疏肝降火安神。
    柴胡15g,黄芩10g,白芍10g,半夏10g,党参12g,大枣15g,五味子10g,柏子仁10g,酸枣仁10g,茯苓10g,泽泻20g。服10剂,胁胀缓解,稍有心烦,一般活动无心悸气短,而出院。因患者长期服地高辛,故治疗过程中每日地高辛0.25mg。
    患者多次心前憋闷,喘,不能平卧,反复发作。一般服地高辛0.25mg/d,加用消心痛、利尿药及抗生素,两个月左右缓解。此次服中药,不到一个月症状即平,中药作用可见。此类疾病常用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减。但此患者肝气盛明显,为诱发憋喘烦躁心前痛的主要原因,故治疗重点在于治肝。按证投药果见效,应指出,如不用地高辛,心衰不能很快控制,患者心衰无很快缓解之理,故用药应相辅相成,不敢偏废。
    祖国医学中有关脏象的内容,有着深刻的含义。肝在人体整个生理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对肝的认识基本来源于《内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作者简介:
张家鹏:原中国中医研究院(今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主任医师、专家委员会委员、中药理论研究室主任,北京市老年康复医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参加了1955年卫生部举办的全国第一期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曾任广安门医院内科负责人,1975年,参与主持了青蒿素在海南岛昌江县的临床试验工作。
张立峰:通信作者,E-mail: zhanglf1952@126.com
 
 

相关链接

 
  网友关注的专科专家

 王暴魁

 王辉武

 蒋国庆

 章立群

 李志新

 葛立宏

 邓辉

 金静愉

 林洪生

 李东平

 贾六金

 张沛霖

 朴炳奎

 陈信义

 魏日胞

 吴光炯

 陈长怀

 孙树椿

 王坤根

 鲁大鹏

 孙良佐

 武连仲

 刘宝厚

 丁书文

 路瑞芳

 于西佼

 俞光岩

 梁逸超

 米子良

 毛德西

 陈晓勇

 张代钊

 王以玲

 邓飞龙

 刘劲松

 童冠会
  网友关注的健康顾问

 尕藏久

 杨晋东

 左玉环

 雷虎成

 单晓春

 战泾燕

 杨凤明

 阿旺洛

 张军鸽

 王再贤

 郭宪章

 刘德臣

 黄震

 李佃贵

 王保辰

 刘金银

 尹晓东

 刘执玉

 赵金柱

 朱文正

 聂文涛

 庞继军

 秦瑞琳

 徐修信

 梁红旗

 薛应中

 鲁沿坪

 彭作强

 齐呈江

 张羽超

 刘明凯

 邓绍明

 李桂

 李振虎

 蒲正荣

 徐进
  网友推荐的健康顾问

 谭树保

 岱庆巴

 崔源水

 顾文忠

 管柳军

 李成耀

 龚鹏生

 王保辰

 尕藏久

 彭作强

 索旺

 张羽超

 张军鸽

 李立华

 鲁沿坪

 徐进

 卢静

 王和见

 郭宪章

 柳俊平

 阿旺洛

 蒋龙春

 李振虎

 庞继军

 杨景华

 王辉

 黄震

 王钟平

 刘明凯

 徐光亚

 武光良

 赵金柱

 倪新元

 彭观水

 杨荣松

 吴兰珠
  网友推荐的专科专家

 章立群

 路瑞芳

 鲁大鹏

 俞光岩

 于西佼

 王以玲

 李建军

 陈晓勇

 朱安龙

 童冠会

 梁逸超

 高如宏

 吴庆军

 王鸣军

 张代钊

 林洪生

 陈信义

 陈长怀

 蒋国庆

 李志新

 李家驹

 宋三泰

 朴炳奎

 李杰

 张西俭

 张沛霖

 武连仲

 毛德西

 吴光炯

 危北海

 魏日胞

 刘宝厚

 王辉武

 刘燕玲

 孙树椿

 郭剑华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服务声明 | 招聘信息 | 医生留言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2009-2024 www.gyw12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备0907408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24

国医网法律顾问:王旭 律师

声明:国医网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所载药方请您在医师、药师指导下使用。

网站力求原创,源码已申请著作权,未经受权请勿复制。

部分文字信息、图片来源于其它互联网,若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