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是从单味药物组成 简单方剂开始,逐渐发展而来。后经历代医家不断发 展、补充和筛选,才形成今天的数以千计、门类齐全、 丰富多彩的中成药。所以说,凡是有效的传统中成药都是历代医家通过千百年来的临床验证,总结出来 的疗效确切的方剂配制而成的,应该要很好地继 承和发扬。 当前中成药的不合理现象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生产厂家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弃用疗 效稳定确切的老药,随意开发新药。另一个方面, 临床大夫并未完全熟悉中成药确切的功效,随意处 方、药不对症。但是,作为中药行业的从业人员,其 服务对象是患者,“人命至重、有逾千金”,治病救 命、恪守药德至关重要。文章主讲六味地黄丸及其 衍生物。 地黄丸系列中成药 金匮肾气丸 出处与变迁:来源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 略》,原名肾气丸,在宋代陈师文撰写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更名为八味丸,将肾气丸方中干地黄改 为干熟地黄,桂枝(去皮)改为官桂(去皮)。同仁堂根据八 味丸的处方制成桂附地黄丸,将八味丸中官桂(去皮) 改为肉桂。 药物组成 :桂枝(去皮)、附子、干地黄、薯蓣、 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 功能主治:肾阳虚所致的小便不利、少腹拘 急、下肢浮肿。 济生肾气丸 出处与变迁:此方出自宋代严用和的《济生方》,将肾气丸去掉桂枝、附子,加上车前子、牛膝。 药物组成:车前子、牛膝、熟地黄、山茱萸、 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 功能主治:温肾化气,利水消肿。用于肾虚 水肿,腰膝酸重,小便不利。 六味地黄丸 出处与变迁:此方出自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由肾气丸去掉桂枝、附子,生地黄改为 熟地黄。 药物组成: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 苓、牡丹皮。 功能主治: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晕 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麦味地黄丸 出处与变迁:此方出自明代龚廷贤的《寿世保元》,是由六味地黄丸加麦冬、五味子而成。 药物组成:麦冬、五味子、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 功能主治:麦冬主要用于肺阴虚,五味子用 于肾阴虚,治疗肺肾阴虚引起的干咳少痰、痰燥及痰 中带血。 归芍地黄丸 出处与变迁:此方出自明代秦景明的《症因脉治》[6],原名六味归芍汤,是由六味地黄丸加当归、 白芍而成。 药物组成:当归、白芍、熟地黄、山茱萸、山 药、泽泻、茯苓、牡丹皮。 功能主治:治疗肾虚兼有血虚。 杞菊地黄丸 出处与变迁:此方出自明代眼科医家傅仁宇的《审视瑶函》,是由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而成。 药物组成;枸杞子、菊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 功能主治:治疗肝肾阴亏的眩晕、耳鸣、目涩畏光、视物昏花。 知柏地黄丸 出处与变迁:此方出自清代吴谦的《医宗金鉴》,是由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而成。 药物组成: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 功能主治:治疗肾阴虚所致的骨蒸潮热、虚汗。 肉桂地黄丸 出处与变迁:此方出自清代顾世澄的《疡医大全》[9],是由六味地黄丸加肉桂而成。 药物组成:肉桂、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 泻、茯苓、牡丹皮。 功能主治:肉桂主要引火归元,本方主要治疗肾阴虚引起的虚火上炎。 七味都气丸 出处与变迁:此方出自清代杨乘六的《医宗己任编》,是由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而成。 药物组成:五味子、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 功能主治:补肾纳气,涩精止遗。用于肾虚不能纳气,呼多吸少,喘促胸闷,久咳、咽干、气短,遗精盗汗,小便频数。 耳聋左慈丸 出处与变迁:此方出自清代医家凌奂的《饲鹤亭集方》,是由六味地黄丸加柴胡、煅磁石而成。 药物组成:南柴胡、煅磁石、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 功能主治:治疗肝肾阴虚之耳鸣耳聋、头晕目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