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国医网 www.gyw120.com !

    医生留言  |  手机客户端  |   

 

头条   有道

中医   中药

就医指南   健康顾问

专科专家   用药指南

妇科   男科   儿科   骨科   肝病   肾病   胃病

心脑   肿瘤   风湿   皮肤   肛肠   眼科   口腔

方剂   药典

疾病   症状

健康信息   医学园地   急救

药学园地   国医家园   保健

明医   传承

名家   视点

  国医头条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关注 > 头条 > 国医头条
 

【国医头条】金世元:从药行学徒到当代药王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 2023-05-23 14:46:24

有这么一位并不以医术见称的“国医大师”,97岁高龄,77年的从业经历,足迹遍布祖国药材产地和药材市场,他就是以渊博的中药知识闻名于我国中医药学界,被誉为“活药典”、当代药王的金世元先生。

走上中医中药之路

我是学徒出身,1940年来北京当学徒的,那时候也没有中医中药没有大学。我在农村念过七年私塾,父辈都是农民,为了改变这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想着把我送出来当学徒,也没有什么奢望,就是学门知识,学门手艺,能够自己养活自己。

1940年我14岁就出来了,托个人找到家收学徒的药店就来了,从1940年我一直就在药行工作,我81岁才退休,到现在为止我工龄77年了,没改过行。

旧社会学徒的经历,大家都有过耳闻,尤其我们中药行业很苦、很累,而且和其他行业还不一样,没有点文化还不收你,所以我学徒的时候还得通过单位考试,就让你写写毛笔字,把你家乡住址以及简单情况写一下,再给你出个题,答个珠算。但是其他行业可没有,这也就说明这中药行业的学徒必须得有点文化基础。所以学徒的年限和要求也不一样,不是三年出师,至少得五年,实际上也没有出师这一说,因为是学无止境的,这一行的学徒不同其他的手艺行。所以当学徒的过程真是很艰苦,还有一个特点是学徒三年不挣钱,管吃管住,三年以后挣得也是很少,解放前一般都这样。

好在我当学徒过程中有个机遇,1940年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北平(京)市正被日本人控制,日本人就发现中药行业还是学徒制,但当时西医西药都是系统学习的学校毕业生,所以日本人说你们必须得建立中药学校。于是在1940年末就成立一个中药讲习所,大户的每家可以去两个人,一般的药店就去一个人,一般都是打发自己的亲支近派去学习,但是我东家的子女没有干这行的,所以我就被派去了北京中药讲习所,学了两年毕业。

为什么这是好机会?当时北京有华北国医学院是专门学习中医的,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作为院长,还有北京中药学院,是萧龙友和孔伯华作为中医院负责人,四大名医就剩一个汪逢春了,我去学习的中药讲习所,就派了汪逢春当所长。所以我们的老师都是很了不得的,都是前清的御医,或者是北京其他有名的中医人物。

每天晚上去天安门里的西朝房,学习三个钟头。我的单位是在崇文门外喜鹊胡同,因为那会儿我每天都得进城,通过东边操场一直的步行到那,连个车票都没有,我只能走着,就是这样风雨无阻学习了两年。这都是身体上的劳累,更困难的是我学习中医的内容有些吃力,中医的古代著作,文字都很深,有的时候真是不好理解,但我知道这是好东西,一般专门学药的学徒没有这种机会,所以我在这期间也很用功。后来我就逐渐清楚,又通过二次进修,中医的底子就扎得比较不错了。

解放后1955年,北京市举行中医大考,我就考上中医了,到现在我拿到行医执照有43年,但我却一直没从医。因为那时候我已经参加药材公司了,并且药材公司对我也很好,公司成立的时候全北京一共3600人,那时期不像现在人这么多,今天同仁堂二万多人了。当时公司内部办公室只要6个人,公司早就了解了情况,把我放到药检科,后来我逐渐成为药检科的负责人,一直就搞药品质量。

到1960年以后由于中药行业没人才,但对人才的需求量又太大,各个医院增加中医科室都要增加中药房,可哪有那么多内行人?医院归卫生局管,药材部门归药材公司管,当时就商量将来人才问题怎么解决,药材公司说想要再找学徒也不可能了,只能是自己培养。后来卫生局和药材公司一研究,就在北京卫生学校成立一个中药专业,派了我和同事一共四个人去教学,那期间挺困难,拿我自己来讲,只凭着在农村念过几年私塾,想撑起这个班可不容易,所以我们几个人一起研究、互相促进,写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逐渐完成系统教材,这在我从事中药工作的过程中,也是一个发展。中药炮制、中药制剂、中药调剂、中药鉴别,几年过程当中干活离不开药。所以专业的内容我都是从实践当中得来的,教材也是通过实践写出来的。

解放后的这些年来,比较大型医院的中药房主任基本都是我的学生,这些年来我就据我的简单统计,培养中药人员有1200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是我们北京卫生学校的几位老师的贡献。

199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刚成立的时候,为了培养中医药人才,要求总结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全国要评五百人,可就连四百也找不到了,其中总结这些经验就中医人员包括中药人员,但是中医人员多了,也就是有400人,其中全国中医带徒仅有十个人,我就其中一个。从1940年到现在,不算正规毕业生,就说这一批一批带徒,大概有七八十人了,这是国家中药管理局对我们老中医中药专家的要求。

我有中医的医照,但是根据工作需要,我一直没有弃药从医,北京市药材公司的领导不想让我走,因为当时没有像我这样既懂医又懂药的人,让我在药检科搞药品质量,从1940年到1981年这40多年的到退休,直到今天还没有闲着,我从事中药工作已经是77年了。

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神农本草经》的序录“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

道地不是某一时期某个人给命名的,而是通过历代医家临床实践总结的经验。就拿宋朝寇宗奭的《本草衍义》中讲到“凡用药必须择州土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就说用药都得有根据。到现在也是一样的,比如说金元时代李东垣就说过“凡诸草木昆虫,产之有地,根叶花实,采之有时。失其地则性味少异,失其时则气味不全。”采的时候必须得根据时间,根据成熟的季节。

历史上对道地药材非常讲究的,特别是李时珍,他说“性从地变,质从物迁”,别小瞧这性,道地药材要是挪到别的地方,质量就不一样了,今天也是如此,全国的产药区从北部寒冷黑龙江到南部四季常青海南岛,从西部的青藏高原到东部沿海以及广袤平原,各省有各省的道地药材。

在1956年的时候,药材部门归卫生部管,卫生部就说怎么全国都有道地药材?你们浪费那么多运费,以后改自己种,就地生存,就地供应,当时全国都这样执行。当时药材公司在北京小汤山南边有一块几百亩的地,派了三百人去种药。四川的黄连,浙江的贝母我们都移来了,但到这儿都活不了。把海南岛的小槟榔树我们都给移来了,外面冷就搁在温室里,甭说地道,连活都不活了。

化州橘红,主产广东化州,这橘红带毛,也叫毛橘红,这是它的特点,历史里有记载是祛痰如神,是一个名贵的道地药材。把它往北一移就是广东陆川县,往西一移那就是广西博白县,都有一两百亩地,把小树移栽过来也活了,也结了柚子,但不到三年这毛退化没了。

冬虫夏草主产青藏高原,重点是青海、四川、西藏,冬虫夏草为什么这么贵?因为太少了,冬虫夏草这么贵怎么不繁殖点到别处?这些年都没研究出来。冬虫夏草是有种真菌侵蚀到蝙蝠蛾的幼虫上而形成的,想把蝙蝠蛾的幼虫弄到别处孵化点再做成虫草,现在还做不到。所以说道地就得讲究,和生长环境、土壤气候有直接的关系。

河南四大淮药,我们现在菜市场也能买到河南产的铁棍山药了,最长的一米五,主产河南的焦作,尤其温县,那是黄河流域冲积平原,黄河北岸土层深,山药能长一米五,其他地方五十公分下的是死土,什么都不长。

所以说我们为什么现在《中医药法》公布以后强调必须要保证道地药材?就是保证中药的疗效。

药性和炮制的秘密

药性是根据中医的临床总结下来的,每一种药物都有它的性和味,这叫药性,药性就包括性和味。从药性来讲它得要分出寒、热、温、平,当前教学叫寒、热、温、凉了,实际最早叫寒、热、温、平,这都是从临床对药物的观察总结下来的古人这药性,药性包括性和味。所谓味就是要有辛、甘、酸、苦、咸五味。这是古人临床用药总结下来的经验,历史很悠久了,药性的解释从古至今也就是这意思了。如果说作为大夫来讲用药必须得要根据药性和味,寒性药清火,热性药散寒,治疗寒心病也就这意思,总结下来的经验。

所谓炮制也就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把所用的药物根据不同治疗需求临床应用、或者是生产上需要制造丸散膏丹等需要,而进行对不同药的加工处理,这个工作是统称叫炮制。炮制主要依据是中医基础理论,还得根据药的自身性质,药有块大的、块小的,有薄的、有厚的、有长的、有短的,这叫自身性质,主要还是根据中医的基础理论,这药是寒性的,这药是热性的,它通过炮制起到什么作用,第一主要就是解除毒性,缓和副作用,达到用药安全、有效,在安全情况下还能有效,这才叫是药。

通过药物炮制除去解毒以外,还有其他很多作用,比如说是引药归经、改变药性、增强疗效,炮制有这么多作用,说引药归经这个药它也是根据我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这就根据不同炮制的一些个所用的辅料。你比如说《本草蒙荃》记载“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注肝而住痛,乳制润枯生血,蜜制甘缓益元”,就是滋补药蜜制的多,润肺药蜜制的多,它有一定的基础理论。

另外转变药性,本来有些药物是一种热性药,我们要转变它药性,你比如说天南星,天南星是一个温散化痰的药,也就是燥湿化痰的,化痰挺好,但是它比较热,我们给它变成寒性化痰药,所以它用牛胆汁制,治完了以后形成胆南星了,不是温化寒痰了,它是清化热痰了,它有清热作用,这就是改变药性。比如说何首乌,生何首乌有泻下作用,治疗疮痈肿毒的,通过加工炮制,先对生何首乌进行14个小时的焖润,之后进行切制,之后加入黄酒和黑豆汁,蒸制24小时了,这时候它原来的泻下成分已经被改变了,本来是泻下药变成滋补肝肾了,这叫改变药性。我就简单的举这么两个例子。

通过炮制还能改变药效,使药物在煎熬过程当中,接触液体辅料的面积更广,比如很多块、根、茎切成薄片,起到一个药物纯洁、清洁卫生的作用,便于浸出来有效成分发挥疗效。

中药的发展

中药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来的,中医最早有文字记载的中医基础理论书籍是《黄帝内经》,中药文字记载的第一部书籍是《神农本草经》,比《黄帝内经》略晚一些,这部书籍载药一共365种。

到了魏晋南北朝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就比《神农本草经》多一倍,增加到730种。发展到唐代在《新修本草》也就是国家的第一部药典,载药有850种。到明代李时珍的时候,发展就更多了,有1892种,但到了今天,并不是都本着《本草纲目》1892种,实际用到的更是没有这么多。

北京市药材公司的用药每一个都有编号,也就是药的户口,不在这编号里的不是药,现在有编号的有1000种,北京最大的北京市中医院经营600种,一般的医院300种就够了。从《神农本草经》到今天,中药总是在发展的,过去虽然说那么多种,它用的不多,只要它用过有记载的,它都总结上。

中医中药是不可分离的,有中医中药以来,《黄帝内经》3000多年了,《神农本草经》也2000多年了。这几千年来中医中药为我国历代人民防病治病、养生保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历史上各个朝代的繁荣昌盛也离不开广大人民的健康,所以中医中药是做出过贡献的。

而中医中药和西医西药是两个理论体系,虽然老百姓对中医中药非常信任,它也对过我们做过贡献,但是它毕竟是传统的东西。事物是发展的,中医中药也不能固步自封,发展是目的,继承是基础。它的优势是什么,缺点是什么,你不知道原来怎么回事儿,就不能再保证它的优点情况下发展。

 

相关链接

 
  网友关注的专科专家

 王暴魁

 王辉武

 蒋国庆

 章立群

 李志新

 葛立宏

 邓辉

 金静愉

 李东平

 林洪生

 贾六金

 张沛霖

 朴炳奎

 陈信义

 魏日胞

 陈长怀

 吴光炯

 王坤根

 孙树椿

 孙良佐

 鲁大鹏

 武连仲

 丁书文

 刘宝厚

 俞光岩

 路瑞芳

 于西佼

 米子良

 邓飞龙

 毛德西

 刘劲松

 陈晓勇

 王以玲

 张代钊

 梁逸超

 王宪娥
  网友关注的健康顾问

 尕藏久

 杨晋东

 左玉环

 雷虎成

 单晓春

 战泾燕

 阿旺洛

 杨凤明

 张军鸽

 王再贤

 郭宪章

 刘德臣

 黄震

 李佃贵

 刘金银

 刘执玉

 尹晓东

 朱文正

 聂文涛

 庞继军

 秦瑞琳

 梁红旗

 赵金柱

 徐修信

 彭作强

 齐呈江

 薛应中

 鲁沿坪

 张羽超

 刘明凯

 邓绍明

 李桂

 王保辰

 李振虎

 蒲正荣

 陈中玉
  网友推荐的健康顾问

 谭树保

 岱庆巴

 崔源水

 顾文忠

 管柳军

 李成耀

 龚鹏生

 王保辰

 尕藏久

 彭作强

 索旺

 张羽超

 张军鸽

 李立华

 鲁沿坪

 徐进

 卢静

 王和见

 郭宪章

 柳俊平

 阿旺洛

 蒋龙春

 李振虎

 庞继军

 杨景华

 王辉

 黄震

 王钟平

 刘明凯

 徐光亚

 武光良

 赵金柱

 倪新元

 彭观水

 杨荣松

 吴兰珠
  网友推荐的专科专家

 章立群

 路瑞芳

 鲁大鹏

 俞光岩

 于西佼

 王以玲

 李建军

 陈晓勇

 朱安龙

 童冠会

 梁逸超

 高如宏

 吴庆军

 王鸣军

 张代钊

 林洪生

 陈信义

 陈长怀

 蒋国庆

 李志新

 李家驹

 宋三泰

 朴炳奎

 李杰

 张西俭

 张沛霖

 武连仲

 毛德西

 吴光炯

 危北海

 魏日胞

 刘宝厚

 王辉武

 刘燕玲

 孙树椿

 郭剑华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服务声明 | 招聘信息 | 医生留言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2009-2024 www.gyw12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备0907408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24

国医网法律顾问:王旭 律师

声明:国医网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所载药方请您在医师、药师指导下使用。

网站力求原创,源码已申请著作权,未经受权请勿复制。

部分文字信息、图片来源于其它互联网,若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