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国医网 www.gyw120.com !

    医生留言  |  手机客户端  |   

 

头条   有道

中医   中药

就医指南   健康顾问

专科专家   用药指南

妇科   男科   儿科   骨科   肝病   肾病   胃病

心脑   肿瘤   风湿   皮肤   肛肠   眼科   口腔

方剂   药典

疾病   症状

健康信息   医学园地   急救

药学园地   国医家园   保健

明医   传承

名家   视点

  医学疗法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信息 > 医学园地 > 医学疗法
 

风痿患者中医内科治疗 甘雨斌

来源:甘雨斌   发布时间: 2022-12-07 14:01:00
摘 要:目的:讨论风痿患者中医内科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风痿,为外感风、火、温、热、燥邪而成。初期表证,治疗或疏风,或清降,或除湿,或清热,或润燥,各随其治,表证解后,辨证施治,气虚不足者,益气养筋;阴虚液损者,养阴增液;血瘀血热者,活血祛瘀,清热凉血。同时佐以补脑安神,补肝益肾,健胃利湿之品。明·徐春甫曰:“痿因血少气虚,火盛克金,肺叶燥枯,宗筋不润,肝木乘胜,脾土受伤,饮食少,四肢倦怠,为精血虚耗,故筋骨萎而不用,治宜润燥、养血、滋阴”(《古今医统大全﹒痹症门》),可供临症参考。 药物针灸合治,恢复更用气功之法,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关键字:风痿;中医;内科;治疗
 
1 源流
  风痿,见于隋·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以风中经络立论,曰:“风邪在经络……诊脾脉缓者,为风痿”,症见手足瘫痪,痿废不用,危则“九窍不通,四肢不举”。提倡气功治疗“补养宣导”,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卫外能力,具体做法是:“极力右掖,振两臂,不息九通”;又“偃卧,合两膝,布两足,生腰,口内气,振腹七息。”
  之前,有关风痿的论述,《素问·痿论》对病因病机,临床症状,早有认识,曰:“肺主身之皮毛”“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辟足也。”说明风伤肺卫是引起痿辟足的重要原因。汉·张仲景重伤寒为病,指出“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鞭,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强调外感是风痿的主要原因,到晋·皇甫谧,病机宗《黄帝内经》,突出应用针灸治疗,曰:“口缓不收,不能言语,手足痿辟足不能行,地仓主之。”此外还取:中封、绝谷、太白、光明等穴组方治痿,是系统应用针灸治痿症,并辨证施针的最早记载,经验丰富,至今仍有临床意义。
  唐·孙思邈之述,未列风痿之名,但有类似风痿之治方,简明实际,可供临床参考,尤其针方取穴少,直达病所,极有指导作用。稍后王焘以《诸病源候论》为基础,集中治疗瘫痪、柔风、诸风等方,对风痿之治,实用实效,丰富了药物治风痿的方法。宋元以后诸家,论治风痿。张从正认为风痿的主要特征是脚弱不用,同时立病案讨论;朱丹溪重湿热成痿之说,并辨证治疗风痿:刘完素以金燥立说,治疗重在养肺滋阴;明·王肯堂侧重情志因素成痿,治疗独取阳明:张景岳强调元气败伤,治“下宜兼用凉药,以伐生气”。为后世医疗认识风痿,防治风痿,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2 病因病理
2.1 外感风温燥热之邪,肺热熏蒸
  风热邪毒,或风燥火邪,损伤肺卫,加之素体不足,内脏先虚,风热邪毒直入脏腑,损伤脑髓经脉,脑神不能制约,留而引起风痿。《黄帝内经素问》所述肺热叶焦,明•秦景明“燥火行令,或秋燥之时,燥气灼人,阴血不能荣养宗筋”成痿,即指此而言,故清•沈金鳌曰:“诸痿,热伤血脉病也”(《杂病源流犀烛》)。
2.2 内脏经脉先伤,脑神失制
  久病,脏腑功能失调,或器质损伤,神不主枢机,皮毛筋骨各不相系,明•张景岳谓之“败伤元气”;清•李用粹称为“气虚成痿”,强调风痿之成,内脏先虚,气血不调,阴阳乖离,再受风热湿燥,因而成病。故风痿之成,外感风寒湿热燥火是标,内脏功能失调,气血瘀阻是本。
2.3 精神不调,脑神损伤不用
  七情失调,“悲哀太甚胞络绝”,“所愿不得”“思想无穷”(《素问•痿论》),损伤脑髓,脑主神明,制约协调全身各部。脑伤则四肢不用,风痿之症乃成。
3 症候特征  
3.1 表证
  初发常有表证,如发热恶寒,或但热不寒,身体困顿,四肢酸痛,清涕鼻阻,咽干口燥,咳嗽痰少。或发热腹痛,腹泻痞满,胸闷身重,呕逆食少。元•李东垣曰:“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肢节沉痛: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痞,小便黄而少,大便溏而频……脚膝萎弱,两脚奇支侧”(《东垣十书》),简要说明风痿的临床征象。
3.2 风痿
  表证之后,“暴得痿病,腰胯两足皆不任用”(《儒门事亲》)。四肢痿弱,软瘫不用,先下肢再上肢,肢端麻痛,或灼热,有蚁行感,呈对称性迟缓性发作,口眼歪斜,行走无力。甚则声哑,吞咽困难,呼吸困难,脉律不齐。
3.3 后期
  腰胯痿软,四肢不用,或麻痛灼热缓解,轻则1月,重者半年恢复。部分患者,病愈后可见行走不利。
3.4 脉舌征
  脉浮数,或沉细,或沉弦(用激素之后多见弦象),舌质淡青,或红绛,苔白,或白干,或黄燥,或黄腻。
4 诊断
4.1 四诊合参
  望诊:望患者面色、舌色,注意观察瘫痪的部位;一般是先下肢,而后上肢,远端麻木、瘫软,迅速向近端发展。
  闻诊:无特殊气味,病中语声嘶哑。
  问诊:问病史及现症。注意询问起病及治疗情况,如起病之初,有无外感,如已治疗,还应了解服中西药物名称、剂量、时间等;如瘫痪时开始部位,自我感觉症状,如末梢有否蚁行感、灼热感,或对称性末节感觉障碍等。
  切诊:切脉,“微缓者为风痿”(《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触按下肢远端皮肤、趾尖。
4.2 现代医学检查
  脑脊液检查:常有蛋白质含量增高及细胞现象。生化测定,糖及氯化物含量无明显变化。
  通过四诊,症见发热表证后,出现下肢痿弱,渐及上肢,迅速发展加重,并有四肢末梢感觉障碍,参考现代医学检查,明确诊断,搜集资料,辨证施治。
5 鉴别
5.1 与肌痿鉴别
  后者来势缓慢,初起无明显表证。风痿来势急,有如风行而数变。
5.2 与中风诸病鉴别
  文献资料中,常将风痿列入中风论述,后者为内风。中风之后遗症是偏瘫,风痿是双侧对称痿弱不用。中风诸病多弦脉而紧,尤其是将中风而未中时;风痿之脉多沉弱(部分经服强的松治疗后除外)
6 治则
  风痿,为外感风、火、湿、热、燥邪而成。初期表证,治疗或疏风,或清降,或除湿,或清热,或润燥,各随其治。表证解后,辨证施治,气虚不足者,益气养筋;阴虚液损者,养阴增液;血瘀血热者,活血祛瘀,清热凉血。同时佐以补脑安神,补肝益肾,健胃利湿之品。明•徐春甫曰:“痿因血少气虚,火盛克金,肺叶燥枯,宗筋不润,肝木乘胜,脾土受伤,饮食少,四肢倦怠。为精血虚耗,故筋骨萎而不用,治宜润燥、养血、滋阴”(《古今医统大全•痹症门》),可供临症参考。药物针灸合治,后期恢复更用气功之法,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周仲英,蔡淦,张烘斌,等.中医内科学,第1版[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 196.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24.
 

相关链接

 
  网友关注的专科专家

 王暴魁

 王辉武

 蒋国庆

 章立群

 李志新

 葛立宏

 邓辉

 金静愉

 林洪生

 李东平

 贾六金

 张沛霖

 朴炳奎

 陈信义

 魏日胞

 吴光炯

 陈长怀

 王坤根

 孙树椿

 鲁大鹏

 孙良佐

 武连仲

 刘宝厚

 丁书文

 于西佼

 俞光岩

 路瑞芳

 梁逸超

 米子良

 陈晓勇

 毛德西

 张代钊

 王以玲

 邓飞龙

 刘劲松

 童冠会
  网友关注的健康顾问

 尕藏久

 杨晋东

 左玉环

 雷虎成

 单晓春

 战泾燕

 杨凤明

 阿旺洛

 张军鸽

 王再贤

 郭宪章

 刘德臣

 黄震

 李佃贵

 王保辰

 刘金银

 赵金柱

 尹晓东

 刘执玉

 朱文正

 庞继军

 聂文涛

 秦瑞琳

 徐修信

 鲁沿坪

 梁红旗

 薛应中

 彭作强

 齐呈江

 张羽超

 刘明凯

 邓绍明

 李桂

 李振虎

 蒲正荣

 徐进
  网友推荐的健康顾问

 谭树保

 岱庆巴

 崔源水

 顾文忠

 管柳军

 李成耀

 龚鹏生

 王保辰

 尕藏久

 彭作强

 索旺

 张羽超

 张军鸽

 李立华

 鲁沿坪

 徐进

 卢静

 王和见

 郭宪章

 柳俊平

 阿旺洛

 蒋龙春

 李振虎

 庞继军

 杨景华

 王辉

 黄震

 王钟平

 刘明凯

 徐光亚

 武光良

 赵金柱

 倪新元

 彭观水

 杨荣松

 吴兰珠
  网友推荐的专科专家

 章立群

 路瑞芳

 鲁大鹏

 俞光岩

 于西佼

 王以玲

 李建军

 陈晓勇

 朱安龙

 童冠会

 梁逸超

 高如宏

 吴庆军

 王鸣军

 张代钊

 林洪生

 陈信义

 陈长怀

 蒋国庆

 李志新

 李家驹

 宋三泰

 朴炳奎

 李杰

 张西俭

 张沛霖

 武连仲

 毛德西

 吴光炯

 危北海

 魏日胞

 刘宝厚

 王辉武

 刘燕玲

 孙树椿

 郭剑华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服务声明 | 招聘信息 | 医生留言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2009-2024 www.gyw12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备0907408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24

国医网法律顾问:王旭 律师

声明:国医网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所载药方请您在医师、药师指导下使用。

网站力求原创,源码已申请著作权,未经受权请勿复制。

部分文字信息、图片来源于其它互联网,若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