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国医网 www.gyw120.com !

    医生留言  |  手机客户端  |   

 

头条   有道

中医   中药

就医指南   健康顾问

专科专家   用药指南

妇科   男科   儿科   骨科   肝病   肾病   胃病

心脑   肿瘤   风湿   皮肤   肛肠   眼科   口腔

方剂   药典

疾病   症状

健康信息   医学园地   急救

药学园地   国医家园   保健

明医   传承

名家   视点

  医学疗法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信息 > 医学园地 > 医学疗法
 

浅谈癌症的治疗 周金昌

来源:周金昌   发布时间: 2014-04-30 11:38:00


 

癌症是当今危害人类身体健康最严重的恶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在2005年估计,全球每年因恶性肿瘤死亡约500余万人,平均每分钟约3500人,每年新发现的癌症病人约1000万人。据有关资料统计,2005年癌症总发病率为293.3/10万,也就是说每10万人中就有293人患有癌症。在中国,每年癌症新发病例为220万人,因癌症死亡人数为160万人。近20年来,中国每4-5个死亡者中,就有一个是死于癌症,居死亡人数之首。每当余读到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亲眼目睹到癌症患者在痛苦与绝望中辞去人世时,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一个现在还健康活着的炎黄子孙,心中犹如压着一块巨石,感觉十分沉重。

如何治疗癌症,全球医药界为攻克这一难关,用尽了心机,西医现有的各种治疗方法,虽能使部分患者缓解症状,延长生命,但绝大多数不能治愈。因此,人们把癌症与死亡等同起来,出现痰癌色变的恐惧心理,这种心理状态,不仅仅是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存在,患者亲属反应也很突出。其实,癌症并非绝症,它同其他疾病一样,只要治疗及时,方法得当,医患能够很好地配合,大多数癌症是可以治愈的。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治疗癌症的体会。

一、中医药防治癌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余从28年前(即1984年)收治第一位癌症病人,便开始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中医学对肿瘤的防治源流,上至远古,下逮今朝,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事实上,远在埃及、古希腊、印度以及俄罗斯等国的古代文献中,均可见到有关肿瘤防治的文字记载。而我国历史文献中,对肿留的论述则要比其他国家早一千多年,其观察之深入,论述之详细,是古代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比拟的。中医对肿瘤的防治方法起源为先秦时期。早在公元前16-11世纪,殷商时代的殷墟甲骨文中就有“瘤”的病名记载。《周礼》中将“医师”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类,其中“疡医”所治的“肿疡”,其范围当包括现在临床的肿瘤在内。对肿疡的治疗,当时就主张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内治“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调之”,外治则以“祝药劂杀之齐”。“祝是用药外敷”,“劂”是除去脓血,“杀”是用药蚀其恶肉。其中“祝”、 “杀”是后世医家治疗肿瘤的常法。这仅仅是中医治疗肿瘤的萌芽阶段,但这些初浅的治疗方法,为后世医家对肿瘤的进一步认识和治疗奠定了基础。中医对中瘤防治体系的初步形成则是在战国至秦汉这一历史时期。在这一历史阶段,人类由奴隶社会过度到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经典著作相继问世,使人们对肿瘤诸病的认识由单纯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并由此来指导临床实践。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专著《黄帝内经》中就对肿瘤作了较详细的阐述,为中医肿瘤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书中所记载的“昔瘤、肠覃、石瘕、癥瘕、噎膈、反胃”等病症,与现代临床所见的肠癌、食管癌、胃底、贲门癌症状及为相似。同时提倡用“整体”观念的思想方法来认识肿瘤,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来治疗肿瘤,要依据肿瘤的所属性质,症状特征,综合整体病态,辨别在气、在血、属虚、属实的不同,进行不同的处理。《素问·至真要大论》强调“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必先五胜,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至和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湿者清之,清者温之……坚者软之,脆者坚之”等等,这些治疗方法,虽不专为治疗肿瘤而设,然实系临床颇有指导意义的治疗法则。

《黄帝内经》中不仅对肿瘤的认识、治疗原则有较详细的论述,同时对肿瘤病人的精神、饮食调护也作了相关的论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恐伤肾”。说明精神的刺激会影响到人内脏的正常活动而产生病态或加剧病情,所以临床必须通过恰当的精神护理来减轻或消除这种刺激。饮食方面《素问·藏气法时论》曰:“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告诉我们药物主要是为了除病袪邪,而袪邪的药物则会伤害身体,必须用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富有营养的食物来补益精气,如此则邪气得以清除,正气亦可早日恢复。

成书于西汉时期的《难经》和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理论,归纳总结了某些肿瘤的发病原理,对某些肿瘤的临床表现作了具体的描述并予以区别,同时创立了“活血化瘀”、“软坚消积”等治法。张仲景研制的桃仁承气汤、下瘀血汤、大黄?虫丸、桂枝茯苓丸等多首著名活血化瘀的方剂,至今仍广泛应用于多种癌症的治疗。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中有关抗肿瘤药物的记载,奠定了相关药物治疗学的基础,如用以治疗“饮食积聚”的柴胡、山楂;具有“破癥”功效的夏枯草,可去“血积、癥瘕、破坚”的虻虫、?虫、水蛭、蜈蚣、蝎子、斑蝥、桃仁、大黄、蚤休及扶正的人参、黄芪、当归、白术、灵芝等药物,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且确有疗效。唐·孙思邈著《千金方》擅长用虫类药,为后世及今人用虫药治疗癌症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经验。《三国志·华佗传》中记载有关华佗用手术治疗“结积”的病例,其云:“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于醉死,无所知,应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寤,一月之间即复矣”。由此可知,在医治肿瘤的外科手术方面,华佗于1700年前所创造的刳割疗法,比现代西医的手术治疗提前 1500多年,可以说是开创了人类手术治疗的先河。遗憾的是,现代医学外科手术划规于西医,使人们误以为中医不如西医先进、科学。

有关“癌”字的记载,在古医籍中首见于宋朝的《卫济宝书》(公元1171年)。《卫济宝书·痈疽初发篇》中说:“一曰癌、二曰瘰、三曰疽、四曰痼、五曰痈”。并指出:“癌疾初发,却无头绪,只是内热病,过一七或二七,忽然紫赤微肿,渐不疼痛,迤俪熟紫赤色,只是不破。宜下大车鳌散之,然后服排脓、败毒托里,内补等散,破后用麝香膏贴之。”这是古人当时对癌肿症状的认识及治疗用药方法。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后世医家在前人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了肿瘤防治体系,创立了各种治疗法则。南宋·李杲在《脾胃论》中指出:“人以胃气为本……元气、谷气、荣气、卫气,生发诸阳之气,此数者,皆饮食入胃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泛言疾病的内因皆归咎于“脾胃气虚,”此仍驭繁就简之论,对指导癌症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采用的治癌之法,无非是一攻一补,寓补于攻,或寓攻于补,当视患者的胃气强弱而定。内服中药全靠脾胃吸收,而癌症患者又多见于老年,老年病人脾胃气虚者居多,加之此病为恶性消耗性疾病,若专攻癌而不扶正,不仅达不到治疗目的,反而会加速患者死亡。故治癌症当以“扶正固本”为要法。“扶正固本”主要是扶脾胃之气,此虽不是唯一治则,但对于延缓病程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可起到“留人治病”的作用,即能够为病人争取到更多的治疗时机,提高生存率。

明清时代的医学家们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创立了许多对癌症有效的治疗方法与方药。如对噎膈、反胃的治疗,朱丹溪认为此证是由“血干液固,阴虚生火,痰膈妨碍升降”引起的,主张以“润养津血,降火散结”为主;而张景岳则认为治噎隔“当以脾肾为主”,上焦之噎膈责之以脾,下焦之秘结责之于肾为论点,主张“宜从温养,宜从滋润”着手。论治反胃,张氏提出“宜以扶助正气,扶脾胃为主”。此乃是以内伤太甚而胃气已损为施治的出发点。据此,对新病胃气尚未太坏,而饮食又有停积未消的,主张兼袪其滞;气逆不调的,要疏其郁。两家的观点虽不相同,但各具特色。一者以阴虚生火的病机为依据;一者以损伤脾胃的病变为主导。然而就火生由于阴伤,而阴盛是由于脾虚的病变论之,可将二者合并运用,更可获得较全面的施治依据。清·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提出:“肚腹结块”的形成“必有形之血”的论点,说明腹腔内的肿物多由气滞血瘀积聚而成,为现代临床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肿瘤提供了理论依据。

近代医学家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在“十四治膈食方”中提出用参赭培气汤治疗膈食证,谓:“人之一身,自飞门以至魄门,一气主之,亦一气悬之,故人之中气充盛,则其贲门(胃之上口)宽展,自能容受水谷,下通幽门(胃之下口)以及小肠,大肠出为二便,病何由而作?若中气衰惫,不能撑悬于内,则贲门缩小,以及幽门、小肠、大肠皆为之紧缩……。况中气不旺,胃气不能息息下降,而冲气转因胃气不降,而乘虚上干,致痰延亦随逆气上并,以壅塞贲门。夫此时贲门已缩如藕孔,又加逆气痰延以壅塞其间,又焉能受饮食以下达呼?救活此证者,当以大补中气为主,方中之人参是也。以降逆安冲为佐,以清痰理气为使,方中赭石、半夏、柿霜是也。又虑人参壮热,半夏性燥,故又加知母、天冬、当归、柿霜,以清热润燥,生津生血也。用苁蓉者,以其能补肾,即能敛冲,冲气不上冲,则胃气易于下降。且患此证者,多有便难之虞,苁蓉与当归,赭石并用,其润便通结之功,又甚效也。若服数剂无大效,当系贲门有瘀血,宜加三棱、桃仁各二钱”。详细阐明了食管癌或胃底贲门癌的病因病机及理法方药,治疗中强调补中逐瘀法则,为今天治疗肿瘤的扶正培本法提供了依据,可资借鉴。余在临床中遇到食管、贲门癌患者,在此方基础上辩证加减运用,常获良效。

治疗方药方面,前人创立了不少治癌方剂,单方、复方均有,如陆以湉用石打穿治“噎膈”,并在其《冷庐医活》中编成歌诀:“谁人识得石打穿,绿叶深纹锯齿边,味苦辛平入肺脏,穿肠穿胃能攻坚,采掇花叶捣汁用,蔗浆白酒佐使全,噎膈饮之痰立化,津嚥平复功最全。”此类验方,至今仍在沿用。复方如清代王惟德创制的“小金丹”用治乳腺肿瘤有效;张锡纯所创“活络效灵丹”治疗癌肿疼痛有一定疗效。

以上不难看出中医学对肿瘤的认识及防治对策已有久远的历史,积累了大量的宝贵资料及丰富的经验,为今天中医药治疗肿瘤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二、中医药治疗癌症的常用法则及相关用药

中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皆因人体正气不足,阴阳失衡所致,癌症也不例外,所谓“阴阳失调百病生,阴阳调和百病消。”在这个理论思想指导下,后世医家在前贤治癌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深入研讨,在“扶正抗癌”总的治疗原则的前提下,根据癌症患者临床出现的各种错综复杂的证状,总结出对症治疗的各种法则及用药经验,主要分为扶正与袪邪两个方面。

(一)扶正培本法

扶正培本法又称扶正固本法,是扶助正气,培植本源的治疗法则。中医认为,肿瘤的形成、生长过程是人机体内正、邪斗争消长的过程。由于机体内正气先虚,然后客邪留滞,才引起一系列病变的结果。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的正气有维护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抵御外邪的能力,正气虚弱则卫外不固,易受邪气(外界致癌因子)入侵,当人体内部环境稳定性及机体内外相对平衡遭到破坏的时候,致癌因子就能起到作用而导致肿瘤的形成,并使肿瘤得以浸润、扩散和转移。我们在癌症患者身上看到,由于肿瘤病日久耗气伤血,导致正气更虚。而肿瘤在体内能否控制其恶化、扩散及转移,也决定于正邪斗争的结果。临床实践正明,扶持正气、培本固元是治疗癌症的根本大法之一,而常用的扶正培本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益气健脾法:这是治疗气虚证的基本方法。常用的药物有太子参、党参、人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甘草等。当兼见有肾气虚时,须选用填精益髓补肾药,如枸杞子、女贞子、肉苁蓉、巴戟肉、菟丝子、补骨脂等。在治疗过程中,当应用大剂量化疗药时,应用益气健脾和胃药,往往可以减轻化疗所致的胃肠道反应,减轻化疗对造血功能的损害。

2、养阴生津法:适用于晚期癌肿,体质消耗,癌毒热盛或放、化疗后灼伤阴液,形体消瘦,口渴咽干,夜寐不安,午后低热,或五心烦热;舌红苔薄,脉细弦数等阴液亏损者。常用的药物有:南、北沙参、天、麦冬、生地、黄精、石斛、玉竹、知母、百合、天花粉、鳖甲、龟板等,这一类药物具有养阴生津,滋补肝肾的作用。晚期癌症病人,尤其是放、化疗后往往出现阴液耗伤,表现为口干舌燥,舌红绛少津,夜间盗汗等症,应用此类药物可减轻症状。

3、滋阴补血法:适用于阴血亏虚证,常用的药物有阿胶、熟地、制首乌、当归、枸杞子、女贞子、白芍、龙眼肉、鸡血藤、红枣、花生衣等。这类药大多具有补血填精的作用,又常与补气健脾药同用。

4、温肾壮阳法:适用于肾阳或脾肾亏虚之证,常用药物有人参、黄芪、附子、肉桂、巴戟天、肉苁蓉、补骨脂、女贞子、仙茅、仙灵脾、鹿茸、鹿胶、冬虫夏草、紫河车、桑螵蛸等。这类药物大多具有补肾阳,增强骨髓造血功能。根据“阴阳互根”的理论,在运用温补肾阳药物的同时还需配伍益肾填精的熟地黄、龟板、山萸肉、菟丝子等药,使之温而不燥、补而不腻。

(二)袪邪抗癌法:

袪邪抗癌法主要是通过药物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抑制作用达到抗肿瘤的目的,其中包括:

1、清热解毒法:适用于癌症患者的热毒蕴结、热毒炽盛证。是以寒凉药物为主治疗癌症热毒的一种方法。热毒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病因、病理之一,恶性肿瘤患者常有邪热瘀毒蕴结体内,临床表现为邪热壅盛,中、晚期患者常具有发热、疼痛、肿块增大、局部灼热、口渴、便秘、苔黄、舌质红、脉数或细数等热性症状。炎症和感染往往是促使癌细胞扩散和病情恶化的因素之一,清热解毒药能控制和消除肿瘤周围的炎症感染,减轻症状,起到控制肿瘤发展的作用。常用的清热解毒药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蒲公英、龙葵、半边莲、七叶一枝花、八角莲、蛇莓、金银花、野菊花、连翘、板蓝根、土茯苓、山豆根、紫草、白薇、虎杖、紫花地丁、鱼腥草、四季青、白头翁、夏枯草、白英、芦荟、黄芩、黄连、黄柏、天葵子、鸦胆子、黄药子、虎杖、败酱草、牛黄、水牛角等。以上药物是临床应用中筛选出的有效抗癌药物,其药性大多属于清热解毒,清热凉血药的范围。

2、活血化瘀法:是治疗癌症的主要法则之一,是中医治疗瘀血症的一种疗法。适用于体内或体表肿块,触之坚硬或凹凸不平,固定不移,日渐增大,痛有定处;出血,其特征为反复出血,屡止屡发,血色紫黑或夹有血块;发热,多呈低热而缠绵不退,兼具面色萎黄暗黑,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舌下静脉粗胀。青紫,脉涩滞。常用的活血化瘀药有:田三七、桃仁、红花、藏红花、归尾、赤芍、丹参、川芎,郁金、姜黄、三棱、莪术、延胡索、穿山甲、虻虫、水蛭、?虫、五灵脂、天丁、刘寄奴、泽兰、石见穿、水红花子、乳香、没药等。

在运用本法时应注意辨别症因,癌症血瘀患者病因复杂,有因寒,因热、因湿、因痰、因气滞,因正虚而不同致瘀者,其治疗方法也不同。首先要牢记“气为血帅”,在活血化瘀药中佐以行气理气之品,“气行则血行”。因虚致瘀者,必须加入益气之品,以推动血液循环,同时还须注意辩明局部与整体的虚实:血瘀症局部观之属实,但整体又多兼虚,实者固可攻之,但亦不可一味克伐,虚者当攻补并用,务使破瘀而不伤正,补虚而不留瘀。同时还应辩清致瘀的性质及脏腑功能失调的具体情况,如因寒热致瘀者,须参以温经散寒或清热凉血之法,切不可拘泥于“温则行之”而一味温热,亦不可拘泥于“遇寒则凝”而忌用寒凉。在运用本法的同时,必须根据症情配合它法,如正虚者应扶正祛瘀;出血者应止血祛瘀;兼寒者应散寒祛瘀;挟热者应清热祛瘀;有痰者化痰祛瘀;挟湿者渗湿祛瘀;有肿块者应软坚散结祛瘀。如此,才能达到治疗目的。

3、软坚散结法:适用于肿瘤病人见瘤体坚硬不痛不痒,皮色不变等症状。临床常用于治疗瘿瘤、瘰疬、乳宕、积聚等症。常用的软坚散结药有:夏枯草、昆布、海藻、白英、八月扎、穿山甲、鳖甲、牡蛎,瓦楞子,海蛤壳、三棱、莪术等。实验证明,软坚散结药物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其机制主要是直接杀伤癌细胞。软坚散结法。虽较少单独用于肿瘤治疗,但在肿瘤的全程治疗中,常不乏软坚散结之品以消散肿物,这是治疗目的。

4、化痰祛湿法:适用于痰湿停留而引起的不同症状。癌症病人如无红肿热痛,常被称为痰核,认为由痰湿积聚而成。如消化道肿瘤出现的胸脘痞闷,腹部痞满,胃纳不佳,呕吐痰涎;肺癌及其他癌症引起的胸腔、心包积液而出现的胸胁支满,咳嗽咯痰,喘促不得平卧,心悸气短,舌苔厚腻,脉濡而湿;以及许多无名肿块,不痛不痒,经久不消,逐渐增大增多的痰核等症。常用的祛谈化湿药有:南星、半夏、贝母、天竹黄、生薏仁、全瓜蒌、皂角、山慈菇、杏仁、苍术、厚朴、茯苓、藿香、佩兰、猪苓、泽泻、防已、海浮石、瓦楞子等。实验研究表明,有些化痰祛湿药对癌细胞有直接的抑制作用。如化痰药瓜蒌、天花粉对S180及腹水癌有抑制作用;祛湿药生薏仁对艾氏腹水癌有明显抑制作用,猪苓多糖对提高化疗的抗肿瘤效果有明显作用,抑瘤率大大提高。

5、以毒攻毒法;是用有毒性的中药对抗癌毒的方法。肿瘤乃痼恶之疾,邪毒结于体内为肿瘤的根本,毒陷邪深,非攻不克,故常用有毒之品,借其性峻力猛以攻毒。

常用的攻毒药物有动物药、植物药和矿物药三大类。动物类药有:蜈蚣、蝎子、蟾蜍、水蛭、斑蝥、守宫、红娘子、蜣螂虫、九香虫、鼠妇虫、蜂露房、僵蚕、马陆、蕲蛇、腹蛇、乌蛇等;常用的植物类药有:藤黄,藜芦、八角莲、独角莲、蚤休、乌头、生南星、生半夏、生附子、芜花、大戟、毛莨、狼毒、洋金花、蛇六谷、巴豆、马钱子、蓖麻子等;常用的矿物类药有,雄黄、硇砂、轻粉、砒石等。

使用本法时,须把握用药剂量,“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一般来说,由于恶性肿瘤用善药难以取效,通过临床实践,许多有毒药确有攻坚蚀疮,破瘀散结,消肿除块之功。过去,一些有毒之品多作局部外用,但逐步掌握了它的适应症和用法用量后,是可以内服的。如现在将有毒的蟾酥制成注射液静脉注射,具有很好的抑癌止痛效果。余将活蟾蜍经严格炮制后,制成“蟾蜍散”内服,临床用于消化道及多种晚期癌症的治疗,取得较满意疗效;将蕲蛇、蜈蚣、全蝎、?虫、水蛭,蟾蜍配制成“六虫散”,与对症治疗的中药汤剂内服,治疗癌症广泛转移,也取得很好的疗效。

以毒攻毒药物的特点是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很接近,故临床应用时须慎重地掌握有效剂量,并适可而止。在辩证的基础上,以毒攻毒药物辨病治疗,临床多有效验,关键在于掌握“度”。在具体运用时,要时时顾护患者的正气,并以此为依据而决定有毒药物的用量及使用时间长短,必要时可先扶正培本而后攻毒,或在扶正培本的同时加用以毒攻毒药。

三、中西医结合是攻克癌症的关键

中医是“调理”医学,西医是“杀灭”医学,这是完全不同的理论概念体系。西医的治疗观点是:看肿瘤的大小,有没有转移,有没有癌栓,往往是盯着局部。中医的观点是重视全身,在治疗癌症过程中提倡“药疗、食疗、心疗、体疗”相结合。西医的外科医生重视“一把刀”,甚至把这“一把刀”视为最高境界。虽然外科手术在临床表面看似很成功,但患者术后能否保住生命,怎么保住长期健康,这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从目前情况看,西医所用的各种疗法都不能彻底消灭肿瘤,而各种杀灭肿瘤疗法本身还会促进残癌细胞的复发,转移、并因缺乏有效的后续治疗而失败。

近百年来,西医治癌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局部治疗以及分子靶向治疗,均旨在杀灭肿瘤,但这样的抗癌战略至今未能取胜。西医由于重视局部病灶,所以,对消除肿瘤局部病灶有优势,但防止残癌复发,转移却缺乏对策。中医重视看人整体,在改造机体,(增强自身抗癌能力)有绝对优势。西医重视局部的治疗,而中医重视整体的治疗,二者若能合一,既能解决局部问题,又能解决全身问题,这样才是完整的治疗,就好似“割草与除根”的关系。这是北京伟达中医肿瘤医院院长郑伟达教授的观点。遗憾的是,由于不同的理论体系导致思维方法的不同,很多西医医院排斥中医,甚至为了经济利益各自为战,是那位医生接收的病人,不准别人插手,更不允许中医介入治疗,医疗界的这种弊端若能改变,中西医能够完美地结合起来,一定可以改变现在的治癌局面,最终可以攻克癌症。

余从事医学临床36载,从1984年治疗第一位癌症病人到目前为止,共收治过498例各种癌症患者。前18年中,由于缺乏临床经验,治愈率很低,收治的病例也不多,仅于后12年的1/20。经统计,现已存活3年以上者159人,其中存活5年以上者97人,10年以上者25人,最长者已健康存活28年,(这是余收治的第二位癌症病人,是位女性,19847月份在鹰潭市一院检查确诊为晚期胃腺癌,院方建议手术,因当时家境贫困,无力支付医疗费而放弃手术治疗,回到家中静候时日,一月后经人介绍求余治疗,余免费为其治疗四个月,竟获痊愈,现年74岁,仍能从事家务劳动。)存活三年以上者,有部分病人经过医院复查,无复发转移,他(她)们大多数能参加体力或脑力劳动,能养家糊口。由于本研究所属于民营机构性质,不能列入报销范围,来求医者绝大多数都经过大医院放、化疗或手术后复发、转移被折腾到无良策应对的情况下,抱着一线求生希望来试试看的,如有的肺癌患者胸腔严重积液并扩散、转移,靠输氧维持生命;有的食管、奔门癌患者连米汤也吞咽不下,经用中药治疗后,居然也有一部分人活了下来,有人说,这是中医创造的奇迹。尽管对癌症的治愈率并不高,还未达到1/3,但已说明癌症并非绝症,只要治疗及时,方法得当,患者能够很好地配合,大多数是可以治愈的。值得一提的是,39例手术后未经放、化疗,或接受化疗次数不多的患者,绝大部分已健康存活了下来。所以说中西医若能完美地结合起来,是可以攻克癌症的。遗憾的是,余虽然治愈了上百例癌症患者,但无一例是用一方一法治愈的,所以无法提供用某一成方治愈某种癌症多少例的经验,因此,至今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治癌论文,(个案报导将陆续见于业界),余十分尊崇孙光荣教授提倡的“胸中有大法,笔下无死方”的观点,癌症毕竟不同于普通常见疾病,尤其是晚期病人,临床遇到的病理变化情况错综复杂,必须针对患者当时的症状变化随时改变治疗方法及处方用药,在病情没有稳定的情况下,若始终用一方一法治疗,根本就治不活一个癌症病人。余只能在前人治癌经验的基础上,临证力求辩证精微,准确用药,即使如此,也只能取得不到1/3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现代中医肿瘤学   陈锐深主编2003.1.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抗癌中药一千方   郎伟君,孟立春编著1999.5.第一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相关链接

 
  网友关注的专科专家

 王暴魁

 王辉武

 蒋国庆

 章立群

 李志新

 葛立宏

 邓辉

 金静愉

 林洪生

 李东平

 贾六金

 张沛霖

 朴炳奎

 陈信义

 魏日胞

 吴光炯

 陈长怀

 王坤根

 孙树椿

 鲁大鹏

 孙良佐

 武连仲

 刘宝厚

 丁书文

 于西佼

 俞光岩

 路瑞芳

 梁逸超

 米子良

 陈晓勇

 毛德西

 张代钊

 王以玲

 邓飞龙

 刘劲松

 童冠会
  网友关注的健康顾问

 尕藏久

 杨晋东

 左玉环

 雷虎成

 单晓春

 战泾燕

 杨凤明

 阿旺洛

 张军鸽

 王再贤

 郭宪章

 刘德臣

 黄震

 李佃贵

 王保辰

 刘金银

 赵金柱

 尹晓东

 刘执玉

 朱文正

 庞继军

 聂文涛

 秦瑞琳

 徐修信

 梁红旗

 鲁沿坪

 薛应中

 彭作强

 齐呈江

 张羽超

 刘明凯

 邓绍明

 李桂

 李振虎

 蒲正荣

 徐进
  网友推荐的健康顾问

 谭树保

 岱庆巴

 崔源水

 顾文忠

 管柳军

 李成耀

 龚鹏生

 王保辰

 尕藏久

 彭作强

 索旺

 张羽超

 张军鸽

 李立华

 鲁沿坪

 徐进

 卢静

 王和见

 郭宪章

 柳俊平

 阿旺洛

 蒋龙春

 李振虎

 庞继军

 杨景华

 王辉

 黄震

 王钟平

 刘明凯

 徐光亚

 武光良

 赵金柱

 倪新元

 彭观水

 杨荣松

 吴兰珠
  网友推荐的专科专家

 章立群

 路瑞芳

 鲁大鹏

 俞光岩

 于西佼

 王以玲

 李建军

 陈晓勇

 朱安龙

 童冠会

 梁逸超

 高如宏

 吴庆军

 王鸣军

 张代钊

 林洪生

 陈信义

 陈长怀

 蒋国庆

 李志新

 李家驹

 宋三泰

 朴炳奎

 李杰

 张西俭

 张沛霖

 武连仲

 毛德西

 吴光炯

 危北海

 魏日胞

 刘宝厚

 王辉武

 刘燕玲

 孙树椿

 郭剑华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服务声明 | 招聘信息 | 医生留言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2009-2024 www.gyw12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备0907408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24

国医网法律顾问:王旭 律师

声明:国医网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所载药方请您在医师、药师指导下使用。

网站力求原创,源码已申请著作权,未经受权请勿复制。

部分文字信息、图片来源于其它互联网,若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