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国医网 www.gyw120.com !

    医生留言  |  手机客户端  |   

 

头条   有道

中医   中药

就医指南   健康顾问

专科专家   用药指南

妇科   男科   儿科   骨科   肝病   肾病   胃病

心脑   肿瘤   风湿   皮肤   肛肠   眼科   口腔

方剂   药典

疾病   症状

健康信息   医学园地   急救

药学园地   国医家园   保健

明医   传承

名家   视点

  肿瘤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智库 > 疾病 > 肿瘤科
 

外阴梅克尔细胞癌

来源:民众   发布时间: 2015-02-09 17:04:00

外阴梅克尔细胞癌是皮肤原发小细胞癌,类似肺燕麦细胞癌。为外阴大阴唇、小阴唇、前庭大腺、阴蒂、后阴唇系带的活动的无痛性肿块,有的可出现局部接触性出血和溃疡。转移部位可以较广。

症状体征

外阴梅克尔细胞癌生长缓慢,一般都表现为外阴活动、无痛性肿块,短期内增大,多呈结节状,也可表现为斑块状,部分伴表面皮肤溃疡和接触性出血。逐渐增大至一定程度后停止生长,病程为数周至数月不等。除主要见于大阴唇外,有4例发生于小阴唇,还可见于前庭大腺、阴蒂周围、后阴唇系带。半数以上病人出现腹股沟淋巴结转移。

用药治疗

本病属恶性肿瘤,并可转移致死,因此应争取早期手术切除,对已复发或淋巴结转移者可扩大切除范围,多发性者需植皮。晚期病人只能采用化疗和放疗。

1.手术  对早期患者,局部广泛手术切除使切缘阴性为原则。以往建议包括周围正常组织23cm,基底部也要超出2cm,但Gillenwater(2001)经比较,发现手术切缘距肿块>2cm12cm、<2cm三组患者的局部复发率和总生存率并无差异。外阴梅克尔细胞癌大多采用局部病灶广泛切除或根治性外阴切除加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术,何者为佳尚待积累更多的经验。

2.放疗  体外培养的梅克尔细胞癌细胞对放疗很敏感。在头颈部梅克尔细胞癌中,Eich(2002)发现术后给予放疗的患者的局部复发率和疾病缓解生存率均明显低于术后未行放疗者。Goessling等也建议在术后对原发部位和受累淋巴结给予4550Gy剂量放疗,可能阻止局部复发。外阴梅克尔细胞癌患者中5例术后予放疗,除1例失访外,其余分别在术后56812个月死亡。

3.化疗  对于转移病灶,常用的化疗方案有长春新碱、多柔比星(阿霉素)和环磷酰胺,顺铂和依托泊苷(鬼臼乙叉苷)等。因为梅克尔细胞癌大多为>60岁的老人,故对化疗副作用的耐受性差,尤其是外阴梅克尔细胞癌对化疗的敏感性较肺、皮肤等部位更差,4例有远处转移的患者用化疗后效果均欠佳。

4.其他  可使用生长激素类似物如奥曲肽等,但在用药前必须检测生长激素受体情况。生物制剂干扰素和肿瘤坏死因子等也在临床试用阶段,还有ras信号传导抑制剂和bcl-2反义寡核苷酸等尚在实验阶段。

饮食保健

外阴梅克尔细胞癌吃那些对身体好?

一、补充β-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在体内会转化为维生素A,有助于保护免疫系统免受自由基分子的攻击,并具有明显的免疫增强作用。有研究表明,β-胡萝卜素摄入量低为外阴癌、宫颈癌危险因素。

二、补充维生素C的摄入。维生素C可以抑制病毒,增强人体免疫,包括对抗体的产生、促进免疫细胞的成熟速度等。另外,维生素C也与外阴癌、宫颈癌发病率有关,有关资料调查表明,维生素C摄入量增加时,子宫颈癌危险降低。

三、补充微量元素锌和硒。锌和硒对免疫细胞的产生和功能发挥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科学研究表明,体内锌和硒的水平过低会引起免疫系统功能低下。现已发现外阴癌与微量元素锌和硒有关。这些微量元素的不足导致外阴癌、宫颈癌、乳腺癌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在膳食中补充锌和硒尤其重要。

四、应多吃黄豆与其制品。如豆腐、豆浆、豆干,蔬菜类的芹菜、花椰菜、毛豆、甜豆等食物。因这些食物可补足植物性雌激素,植物性雌激素内含的异黄酮素、木质素都被科学家认为有抗氧化的作用。

外阴梅克尔细胞癌最好不要吃那些食物?

(1)饮食上要注意少吃酒类及酸、辣等刺激性食物。

(2)忌吸烟。

(3)忌肥腻、油煎、霉变、腌制食物。

(4)忌公鸡、鹅等发物。

(5)瘙痒严重时忌海鲜及刺激、致敏食物。

预防护理

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做好随访。

病理病因

外阴梅克尔细胞癌来源于表皮基底层的触觉感受器细胞-Merkel细胞。

疾病诊断

组织学尚需与恶性淋巴瘤、小细胞黑色素瘤、汗腺癌、神经母细胞瘤、Ewing瘤及血管上皮样肉瘤等相鉴别。病理上由于瘤细胞形态大小一致而不成熟,因此易误诊为母细胞型淋巴瘤或转移癌,特别是来源于肺部的燕麦细胞癌,后者在瘤细胞内也含中心致密颗粒,因此需做电镜检查才能鉴别。

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

免疫组化检查:低分子量角蛋白(包括CK20)和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均为阳性、肿瘤标志物检查、分泌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检查。

并发症

常合并毛发上皮瘤。

预后

本瘤侵袭性强,病程发展迅速,有17%的病例死于广泛转移。其中6例患者就诊时伴有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术后1个月~2年均见复发,常见局部复发伴区域淋巴结转移,其中8例伴有远处转移。1例行外阴局部广泛切除术后随访13个月无瘤生存外,其余均在11天~2.5年内死亡,其中61年内死亡。

发病机制

肿瘤位于表皮,侵犯真皮。黄色或红紫色肿块,表面光滑,大小1.59cm,质硬。切面灰白色,边界不规则,伴局灶出血、坏死。

镜检见大小一致的小圆形细胞排列呈梁状、巢状或片状,偶见菊形团结构。细胞界限不清,胞浆少,核大,圆形或卵圆形,空泡状,颗粒性染色质及多个核仁,核分裂象较多,并可见细胞凋亡。偶伴典型的鳞状上皮或腺样分化。瘤细胞呈带状或小梁状向真皮侵犯,可累及皮下脂肪组织。肿瘤间质血管丰富伴有增生的血管内皮细胞团。外阴梅克尔细胞癌常伴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VINⅢ。电镜下部分瘤细胞胞浆内含有明确界膜的致密神经内分泌颗粒紧密排列于细胞膜下,并包绕着核周的中间丝。

免疫组化检查见低分子量角蛋白(包括CK20)和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均为阳性。低分子量角蛋白除胞浆阳性外,大多表现为核周颗粒状阳性着色。嗜铬素A(CgA)、突触素和神经纤维丝蛋白也可呈阳性。Su(2002)发现约95%Merkel细胞癌为CD117阳性。S-100HMB45CD43和白细胞共同抗原(LCA)大多阴性。最近,Su等提出通过检测前哨淋巴结的CK20来确定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Merkel细胞癌中,常见染色体1p36的丢失和3p21的杂合性缺失,Goessling(2002)认为该瘤的发生可能与1p36.33上的p73抑癌基因或3p21上的RASSF1A基因的丢失有关,但(GilMoreno等在1例外阴梅克尔细胞癌中未检测到K-rasN-rasN-myc基因的过度表达和p53基因的突变。

 

相关链接

 
  网友关注的专科专家

 王暴魁

 王辉武

 蒋国庆

 章立群

 李志新

 葛立宏

 邓辉

 林洪生

 金静愉

 李东平

 贾六金

 张沛霖

 朴炳奎

 陈信义

 魏日胞

 吴光炯

 王坤根

 孙树椿

 孙良佐

 陈长怀

 鲁大鹏

 武连仲

 刘宝厚

 俞光岩

 于西佼

 路瑞芳

 丁书文

 梁逸超

 张代钊

 陈晓勇

 毛德西

 米子良

 王以玲

 李杰

 刘劲松

 邓飞龙
  网友关注的健康顾问

 杨晋东

 尕藏久

 左玉环

 雷虎成

 单晓春

 杨凤明

 战泾燕

 阿旺洛

 王再贤

 张军鸽

 黄震

 郭宪章

 刘德臣

 赵金柱

 刘金银

 王保辰

 李佃贵

 庞继军

 鲁沿坪

 聂文涛

 刘执玉

 尹晓东

 朱文正

 徐修信

 赵芮彬

 薛应中

 齐呈江

 秦瑞琳

 梁红旗

 刘明凯

 张羽超

 邓绍明

 彭作强

 李桂

 徐进

 李振虎
  网友推荐的健康顾问

 谭树保

 岱庆巴

 崔源水

 顾文忠

 管柳军

 李成耀

 龚鹏生

 王保辰

 尕藏久

 彭作强

 索旺

 张羽超

 张军鸽

 李立华

 鲁沿坪

 徐进

 卢静

 王和见

 郭宪章

 柳俊平

 阿旺洛

 蒋龙春

 李振虎

 庞继军

 杨景华

 王辉

 黄震

 王钟平

 刘明凯

 徐光亚

 武光良

 赵金柱

 倪新元

 彭观水

 杨荣松

 吴兰珠
  网友推荐的专科专家

 章立群

 路瑞芳

 鲁大鹏

 俞光岩

 于西佼

 王以玲

 李建军

 陈晓勇

 朱安龙

 童冠会

 梁逸超

 高如宏

 吴庆军

 王鸣军

 张代钊

 林洪生

 陈信义

 陈长怀

 蒋国庆

 李志新

 李家驹

 宋三泰

 朴炳奎

 李杰

 张西俭

 张沛霖

 武连仲

 毛德西

 吴光炯

 危北海

 魏日胞

 刘宝厚

 王辉武

 刘燕玲

 孙树椿

 郭剑华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服务声明 | 招聘信息 | 医生留言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2009-2024 www.gyw12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备0907408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24

国医网法律顾问:王旭 律师

声明:国医网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所载药方请您在医师、药师指导下使用。

网站力求原创,源码已申请著作权,未经受权请勿复制。

部分文字信息、图片来源于其它互联网,若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