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国医网 www.gyw120.com !

    医生留言  |  手机客户端  |   

 

头条   有道

中医   中药

就医指南   健康顾问

专科专家   用药指南

妇科   男科   儿科   骨科   肝病   肾病   胃病

心脑   肿瘤   风湿   皮肤   肛肠   眼科   口腔

方剂   药典

疾病   症状

健康信息   医学园地   急救

药学园地   国医家园   保健

明医   传承

名家   视点

  医话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栏 > 视点 > 医话
 

关于推进和保护我省中医中药事业快速协调发展的建议 郭宪章

来源:郭宪章   发布时间: 2012-05-31 10:23:00

2005年5月16—17日,省卫生厅全省中医医政工作会议在兰州召开了。这对全省人民健康事业和中医药在我省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会上卫生厅领导曾多次强调:发展中医药事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坚持“中西医并重”,才能保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协调、健康、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中医学和西方现代医学构成了我国医学的一体两翼,离开了中医药事业,就谈不上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几千年来,中医无论从理论体系上,还是在临床实践中,都非常重视人与自然及人体自身和谐,强调整体观念,天人相应,身心合一在和谐社会中,中医药是大有作为的,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将会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发展中医药事业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回顾我省中医医政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广大中医药人员,依法行政,科学管理,在推进中医医院建设,规范中医医疗服务行为,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和能力,深化中医医院改革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医医政工作还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一是中医医院综合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工作作风需要进一步改进;二是现有的中医医疗资源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三是中医特色不够突出,优秀中医人才缺乏。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在全省中医医政工作会议刚刚召开的之际,我们想对推进和保护我省中医中药事业快速协调发展方面,谈一些看法:在中华文明史上,有些传统文化曾创造过辉煌,有些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远,有些则流传至今,仍为人们所欣赏。中国的科技曾经引领世界潮流一千多年,后来才落后了。中医学则不同,它不但创造过历史的辉煌,而且至今仍完整地、鲜活地存在于人民中间,实实在在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这在中华文明史上,乃至世界科技史上都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奇迹,是惟一的常青树。

这究竟是为什么?作为一门传统医学科学,这是由中医学自身深厚、坚实的学科内涵决定的。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中医学的临床体系作为两大支柱构成了中医学的学术主体。

解放后,在上世纪50年代初,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医药学就提出了特殊政策一一中医政策。我国宪法更是从法律上明确了传统医学的地位,从而使中医学得到国家根本大法的保护,这在中外都是绝无仅有的。改革开放迎来了我国科技的春天,也迎来了中医的春天。

特别是在1982一1984年间,卫生部相继召开了中医教育(衡阳会议)、科研(西安全议)、临床(石家庄会议)系列会议,明确提出了中医工作指导思想应遵循中医理论体系,突出中医特色,会议后下达了一系列文件,作为政府行为,给予了中医学,特别是中医理论如此明确的地位、指令性支持和崇高使命。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工作没有相应跟上,也由于对中医理论体系缺乏明确表达,给以后的具体执行中留下较大的解释空间和操作上的随意性,成为中医发展的障碍。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呼声,背离了中医药学自身发展规律,简单地采用西医模式,严重影响了中医药学的发展。近几年来,我省正式颁布实施了《中医药条例》。国务院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去年出台了《中医药条例》,充分反映出党和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关心与重视,从《条例》实行一年多的实践来看,我省总的情况是好的,《条例》的主要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贯彻落实。但是也应该看到,学习宣传还很不到位,贯彻执行也不够得力.还没有引起社会和有关领导的应有重视。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20世纪中医药学发展战略上的失误

首先必须从中医药学盛衰兴亡的战略高度来审视和对待这个问题。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和中医药学的临床体系作为两大支柱构成了中医药学的学术主体。正是这两大支柱,支撑着中医学得以跨越2000余年的时空跨度,流贯古今,长盛不衰,两大支柱的维护和加固,才是继往开来的根本。

(1)在2001年科技部推出《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之后,不少部门误导,中医学不科学,中药科学。“废医存药”越演越烈,(*1)一些政策有意无意在重蹈覆辙。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令,中药店不许有坐堂医生;名老中医开的经验方如加工为丸、散、膏、丹等中医传统制剂,居然在中医药的发源地成了违法行为,动辄罚款几万元;又如要申报内部制剂,则又要按管理西药的办法申报来卡中医。现行医疗规定不允许医师坐堂行医,只允许药师指导。兰州市已经停止批准新设置中医个人医师门诊。

在中医科研课题的招标、中标、评奖中,从整体研究和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者中标和获奖者很少。尤其不可忽视的是,在中医科研评审制度上,从发展趋势和政策引导上、以西医思路和方法指导者越来越多,对某一理论、某些具体的方药的理论研究较多。以中医思路为指导,从中医理论自身发展规律研究者越来越少。

在教育制度上,中医院校中医教学内容越来越少,从中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学位论文中,表现得比较集中和突出。中医院校对中医奠基之作《内经》和《伤寒论》等的学习,已经从300余学时下降到76学时甚至54学时了,而且,也只有几十条“选段”作陪衬。请问,中医大学生如此学习《内经》、《伤寒论》,中医研究生多数已不学习《内经》,那么,在中医的发源地——中国,究竟要到哪里去溯本求源学中医学、学《内经》呢? 难怪引发了中医老前辈的忧虑和批评,难怪一些中年中医感到失望和困惑。

分析一下原因何在?根源就在于我们用西医的理念和模式管理中医医院、指导中医院校教育及职称评审制度等。学子们迫于中医医院西医化管理和晋升职称的压力,只好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外语和西医学的学习上了。

(2)重西轻中。中央一再强调“中西并重”,但是在执行方针政策的过程中,由于“西医当权、中医在野”和受“科学主义”(*2)的影响,所以,在制定一些措施上往往表现出重视西医歧视中医。如在经费安排上,领导成员安排上,医院规模和办学规模上,处处有所表现。如在经费安排上,2003年全省卫生事业费89503万元,而中医药事业费只有5882万元,占全省的6.57%; 2002年更为可怜,只有4000多万元,多年来连科研费都没有。

2.中医医院按照西医医院方式进行管理

中医现代化绝不是简单的中医西化,我们认为,中医医院    按照西医医院方式进行管理,中医正濒临失去真正的临床基地的危险。

2001年,全国等级医院中,以西医占绝对优势的综合及专科医院和中医院之比为6∶1,且中医院规模普遍小于西医院。在这数量少和规模小的中医医院中,据中国医药企业竞争力研究课题中医方面的调查显示,目前全国2500多家等级医院没有一家是真正的传统中医医院,几乎都是中西医“结合”医院。查病,主要靠西医仪器来检测与化验;断病,主要靠化验单数据来判定;处方,主要靠西医思维与理论来开方治病;抓药,则是中药西药并用。中医医院的药品收入中中药只占40%,西药则占60%。因此调查结论为:目前的许多中医医院已越来越不姓“中医”了,在很大程度上已不具备中医临床基地性质了。

我省的情况更为严重,280个综合医院中只有195个中医科和中药房。三所省级大型综合医院均裁掉了中医病房,设备简陋、专业人员又很少。而且每年接收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的数量又少的可怜,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中医医院全省共有80所(2所省级,4所地市级和74所县级中医医院),中医医院门诊中医药治疗率占72%,病房占55%。1539个乡镇中有1469个卫生院,其中有中医药的851所,1591个中医个体诊所。

造成此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培养的多数中医已大多不会运用传统中医的望、闻、问、切和辨证论治了,必须借助西医仪器才能诊断疾病,造成的原因是在校期间,学生背负中医学西医学两副重担,西医与中医学时之比为5∶5。中医教的是哲理、逻辑思维、太抽象,不精心潜读很难有所造诣,而西医就具体多了,今后的收入也高些;另一方面,给中医院的经费投入不足,医院为了生存和发展,大量购买西药和医疗仪器设备,西药进出医院的价差大,仪器检测化验费贵,医院赢利靠它,医生创收靠它,医院上等级也靠它,医院维持生计更得靠它。

3.中医院校按西医模式培养学生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我国中医院校每年招收成千上万学生,但培养出来的真正中医却不多,有中医科研成就者很少,名中医罕见。中医院校按西医模式培养学生,中医教育正日益衰退。

2003年,全国医药高等院校中,中西医院校之比为1∶3,且中医院校规模很小,创立的时间晚,教学条件和设备相对滞后。2004年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在校生25.6万人,西医与中医在校生之比为5∶1。加之中医院校教育是按照西医培养模式要求——重外语、重仪器、重实验。不仅中医药本科生毕业后不会看病,就连中医硕士、博士毕业后,也不会用中医理论与技能上临床看病,多数难以称得上是真正的中医。不少中医硕士、博士大都不是在中医理论基础及临床诊疗水平上下功夫求提高,而是迫于外语和动物实验的压力,花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师们也只能干着急而无奈,由于课程设置和考试关系,中医研究生的外文和计算机水平都很高,但很少在中医学习上下工夫,有些人甚至连《本草纲目》的《序》都念不懂。

不少中医学生的共同想法是“转行西医才有出路,省事而且拿钱多。” 这是大家不愿看到却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我们认为,中医教育衰退的根本原因是中医院校教育严重西医化。语言教学上,外语要求不低,中文要求不高,古汉语训练缺乏,许多学生基本不看也看不懂中医古籍;课程安排上.中西医课时几乎相等,理化知识与西医理论学习要求不低,中医传统理论基本训练严重不足,甚至《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也不深入研读;医疗技术培养上,西医的仪器实验不少,中医的望、闻、问、切等临床硬工夫训练不多。

4.中药新药开发,也按西药模式进行

所需文件及标准统统参照西药制定,包括已列入《药典》里的一些中药,其说明也要采用西医说法。《医药经济研究》第十四期对此评价为:“这种做法使许多中医大夫无法按照中医辨证施药的理论,据其功能主治使用药物,使中医药活泼泼的用药形式变成了僵尸。如同我国宋代一味推行《和剂局方》的成药造成的僵局一样,势必引发金元四大家的学术争鸣。”

临床自制中药是中医师的基本技能,民间中医的秘方均是自制药,但现行医疗制度严格限制使用自制配药,若擅自自制配药,将以非法制售药物之名受到制裁,这很不符合中医药自身发展的规律。

5.按《执业医师法》规定,必须有4年以上医学院校学历者,方能参加执业医生资格考试,且考试所考内容近一半考的是西医药内容。

口碑颇好的中医临床医生对此很无奈,而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中医药界大量的医师无此学历、也没有接受过正规西医教育不少人是学徒出身,许多人即便有水平也拿不到行医资格,若行医即属非法。

总之,在现行医疗理念与制度下,中医院校教育制度、中医的诊病、治病与疗效评定,中药新药的开发、评审与推广,基本采用西医药标准来判定,而实际上中医的精髓和技能却与西医有显著的区别,不可同日而语。我们认为,在一些现行的具体法律法规和医疗行政管理制度上,许多方面全面的西医化管理限制了中医的正常发展。

二、建议与对策

1.进一步推进中医药法制化进程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的颁布和实施,是我国政府首次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医药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要以纪念《中医药条例》贯彻实施为契机,进一步开展《条例》的学习、宣传工作,通过组织学习、宣传《条例》,同时,要结合批判科学主义,以提高全社会对中医药的正确认识。

(2)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切实落实《条例》中规定的法律制度。要落实好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各项制度措施;将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放在首位;要注意加强部门间和地区间的配合和交流合作,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利用国内外各方面的力量来发展中医药事业。

(3)要加强中医药事业的管理制度建设。要尽快制定或不断完善《条例》所要求的配套规定,如中医医疗机构设置标准、中医从业人员的从业规范、中医药教育机构的设置标准、中医药教育机构临床教学基地标准等。要对各地市已经出台的与中医药有关的地方性法规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凡是与行政许可法以及《条例》不一致、阻碍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建议,一律予以废止。

2.促进中医与中药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大工程

中医与中药的发展不能分家.据称,国家科技部近年来加强了对中医药工作的支持力度,继推出《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之后,正在进行中医现代化的战略研究。希望中医管理局加强与科  技部的沟通,求得科技部在经费方面的更大支持,以利于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

要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必须加强基础研究。把中医和中药现代化搞成同步发展的大科学工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随着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建设一个中医中药现代化的研究实验平台,可以考虑以甘肃中医学院为主要力量,开始筹划大科学工程问题。组织整个中医药界甚至是整个科技界进行这样一个设计,最终建成一个高水平的、开放式的科研平台,以全面提升我省中医药的科技水平。

3.把发展中医药和发展西医药真正放在同等水平上

真正做到“中西医并重”。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做到“扶持、保护、发展中医药”。在组织上,按照《衡阳会议》的决定,建立省市县三级中医药管理局,配备热爱中医药事业、又懂得中医药科学的得力的德才兼备的干部担当一把手,因为多年来在中医药发展上欠账太多,缺口太大。在经费上,要加大政府的经费投入。每年中医药的事业发展费由2003年的5882万元仅占全省的6.57%提升到20%左右,每年的专项款由200万上升到1000万元。真正大力“扶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4.重视中医药科研

加强中医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有效就是硬道理,建立中医研究方法体系和中医药研究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我省在农村经过种植结构凋整,成效显著,中药材种植面积高达199.19万亩,居全国第一位。所以,完善我省现代大面积种植的中药如黄芪、当归、党参、大黄等标准体系,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中药产业也迫在眉睫,不然就会挫伤药农的积极性,种、产、销、研一体化。加强中药研发条件建设,开发一批使用安全、质量可靠、疗效确切的新药新产品,才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要建立中医药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并由各级中医药管理局负责管理。

5.认真落实《条例》,推进名院、名科、名医战略

建议按《条例》进行调整验方,中医院建立一批质量高、技术好、中医特色突出的名院,建设一批中医药名科;在总结老中医药专家经验、总结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经验,在推出我省首批28名名中医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培养更多的名中医,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对于那些名不符实的单位予以清理整顿。

6.建议废止现行医疗规定不允许医师坐堂行医,只允许药师指导制度。

中药店坐堂医师制和中医个人行医史不但是我国几千年的传统,而且在诊断后即刻进入取药,如有问题马上即可问明白,非常方便患者就医,符合老百姓看病习惯,我省现在只有中医个体诊所1591个。建议允许高职名医和甘肃中医的经验方,根据临床需要自制成传统的丸、散、膏、丹在他们自己的临床中使用。对于其他已经取得高级职称的中医师,允许他(她)们根据临床需要,申请单位内部制剂,自制成传统的丸、散、膏、丹,在临床中使用。对于只取得中级职称的中医师的经验方,则要经过三位中医药专家的审核、认可,方可申请单位内部制剂,自制成传统制剂用于临床,

7.建议把中医药纳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

建立应急的专业技术队伍和专家指导小组,注重基地建设和急诊科建设。对于SARS、流感等病毒性感染疾病,中医药有独特公认的优势。

8.建议职称外语考试要出台调整政策

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地区、不同专业对外语的需要程度,让职称考试真正成为衡量专业技术人员能力资质的标准。对古汉语为主要工具的专业,如文博、图书资料、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专业,专业技术人员可以不参加职称外语考试,而采取考核古汉语或医古文的方式。另外,在部分专业的职称评定中,对学术、技术或工作业绩优异,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对其外语要求可放宽。                

9.建议尽快废止违背《中医药条例》的地方法规。

建议要加强中医药事业的制度建设。要尽快制定和不断完善《条例》所要求的配套规定,如中医医疗机构设置标准、中医从业人员的从业规范、中医药教育机构的设置标准、中医药教育机构临床教学基地标准等。

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10月13日讯曰:“在目前由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共同组织召开的《中医药条例》贯彻实施一周年座谈会上,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副主任汪永清指出,要对各地已经出台的与中医药有关的地方性法规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凡是与《行政许可法》以及《中医药条例》不一致、阻碍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律予以废止。”

我们建议,省政府尽快召开有关部门的协调会议,参照汪永清同志的意见,真正使党和政府的“保护、扶持和发展”中医药政策尽快落到实处。使中医药事业能够得到快速发展,为全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1 注:来由已久,解放前有余云岫,五十年代有余云岫、王斌。

*2 注:《韦伯斯特百科词典》:“科学主义指一种信念,认为物理科学与生物科学的假设、研究方法等对于包括人文与社会科学在内的所有其他学科同样适用并且必不可少。”


 

相关链接

 
  网友关注的专科专家

 王暴魁

 王辉武

 蒋国庆

 章立群

 李志新

 葛立宏

 邓辉

 金静愉

 林洪生

 李东平

 贾六金

 张沛霖

 朴炳奎

 陈信义

 魏日胞

 陈长怀

 吴光炯

 王坤根

 孙树椿

 孙良佐

 鲁大鹏

 武连仲

 刘宝厚

 丁书文

 俞光岩

 于西佼

 路瑞芳

 米子良

 毛德西

 陈晓勇

 邓飞龙

 王以玲

 张代钊

 刘劲松

 梁逸超

 童冠会
  网友关注的健康顾问

 尕藏久

 杨晋东

 左玉环

 雷虎成

 单晓春

 战泾燕

 杨凤明

 阿旺洛

 张军鸽

 王再贤

 郭宪章

 刘德臣

 黄震

 李佃贵

 刘金银

 刘执玉

 尹晓东

 朱文正

 聂文涛

 赵金柱

 庞继军

 秦瑞琳

 徐修信

 梁红旗

 薛应中

 彭作强

 鲁沿坪

 齐呈江

 张羽超

 刘明凯

 邓绍明

 李桂

 王保辰

 李振虎

 蒲正荣

 陈中玉
  网友推荐的健康顾问

 谭树保

 岱庆巴

 崔源水

 顾文忠

 管柳军

 李成耀

 龚鹏生

 王保辰

 尕藏久

 彭作强

 索旺

 张羽超

 张军鸽

 李立华

 鲁沿坪

 徐进

 卢静

 王和见

 郭宪章

 柳俊平

 阿旺洛

 蒋龙春

 李振虎

 庞继军

 杨景华

 王辉

 黄震

 王钟平

 刘明凯

 徐光亚

 武光良

 赵金柱

 倪新元

 彭观水

 杨荣松

 吴兰珠
  网友推荐的专科专家

 章立群

 路瑞芳

 鲁大鹏

 俞光岩

 于西佼

 王以玲

 李建军

 陈晓勇

 朱安龙

 童冠会

 梁逸超

 高如宏

 吴庆军

 王鸣军

 张代钊

 林洪生

 陈信义

 陈长怀

 蒋国庆

 李志新

 李家驹

 宋三泰

 朴炳奎

 李杰

 张西俭

 张沛霖

 武连仲

 毛德西

 吴光炯

 危北海

 魏日胞

 刘宝厚

 王辉武

 刘燕玲

 孙树椿

 郭剑华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服务声明 | 招聘信息 | 医生留言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2009-2024 www.gyw12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备0907408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24

国医网法律顾问:王旭 律师

声明:国医网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所载药方请您在医师、药师指导下使用。

网站力求原创,源码已申请著作权,未经受权请勿复制。

部分文字信息、图片来源于其它互联网,若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及时删除。